个人简介
高鸿志,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1935年12月生,四川乐山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从北京大学调来安徽,先后在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大学历史系任教,讲授世界现代史、中国近代史、中英关系史课程。曾任安徽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安徽省历史学会副会长。1990-1991年任美国中部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为该校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史课程。主要著译有:《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近代中英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编《中国近代史》,黄山书社1989年出版;《1898-1903年美国对满洲的政策与门户开放主义》(译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通史》(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代表性论文有:《关于乍浦镇江之役的旗军》(《历史研究》1958年第6期);《孙中山致威尔逊的三封电函》(《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读孙中山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电的中译文》(《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等。
内容简介
甲午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清廷正忙于筹备西太后60大寿庆典。此时,日本已进行全国总动员,磨刀霍霍,准备发动策划已久的侵华战争。西太后为欢庆生日,一心想制造祥和气氛,升平景象,不愿对日作战。1894年6至7月,李鸿章力图避战求和,寄望于列强调停,正是执行西太后维持和局的方针,直至8月,西太后才同意对日宣战。中日战争,清军惨败,日军侵人中国东北,清统治者惊惶失措,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弱国无外交。清廷战败求和,等于乞降,李鸿章在谈判桌上已完全失去讨价还价的资本,无任何回旋余地,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梁启超说:“今中国俗论家往往以数次和议为李鸿章罪……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