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杨果,祖籍湖南长沙,生于湖北武汉。1968年下乡插队至湖北京山,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O6年法国国家科学中心访问学者。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历史、长江中游区域地理、妇女与性别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宋至清前期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等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部级以上项目3项。在《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主要著作有《中国翰林制度研究》(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先后获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奖、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及武汉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多种奖项。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心,上溯其源自唐、五代,下察其流至民国初年,着重从河道变迁、堤防修筑、农田垦殖、资源利用诸方面探讨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历史,研究开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重现其过程,揭示其发展道路及演变的机制、规律与特点。
全书正文五章,依次探讨:第一,荆江洲滩的演变与河道的变迁。重点分析边界条件、来水来沙、环流等自然因素及唐宋以来日益增强的堤防修筑、上游垦殖等人类活动对荆江洲滩演变及河道变迁的影响。第二,以长江干堤为中心的堤防修筑。分别考察长江干堤与其他江汉支流、主要河湖的堤防分布与兴衰,探讨堤防作为基本前提与保障对本区经济开发的作用,以及堤防扩展对本区人、地、水环境产生的日渐加大的干扰。第三,穴口演变与农田垦殖。细致研究荆江南岸分流四口(松滋口、虎渡口、藕池口、调弦口)的变迁历程及其原因,集中探讨穴口分塞与本区以垸田为主的农田垦殖的关系,兼及垸田之外传统垦殖方式的延续。第四,经济开发与自然资源利用。其中水、土资源是核心,水路交通的发展与林木植被的利用则是重点;同时以今江夏地区考古所见当地陶瓷业的兴衰为个案,聚焦分析陶瓷业与植被资源的关系。第五,社会生活及其环境特色。探讨的主要内容为聚落的分布与变迁,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与影响,乡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以及水神信仰所反映的区域人地关系,贯穿诸问题的主线,仍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在正文的基础上,本书以结语总括了历史时期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大势,并集中提炼出宋元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几个主要特点,如降水、降温等气候变化推动了本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以堤防为核心的人类活动从根本上影响着本区地理面貌的变迁。水、土、植被等资源的状况制约着本区的开发进程,区域环境的特征造就了生活方式的特色;并强调江汉平原人地关系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与相当复杂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