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企业转型中的法律保障

作者:张旭 主编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经济行为越来越严格地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从设立到运行、从决策到管理方方面面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行动的。法律能够为维护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有效保障,没有法律的调控和保障,失控的企业必然会加重社会承担风险的限度。基于上述考虑,本书紧密联系实际,选择企业改制中所涉及的几个法律问题,对企业改制中的多层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阐述法律如何有效地规制企业改制行为。
本书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结合英美市场导向型(market—oriented)公司治理结构和德日组织控制型(network-oriented)公司治理结构的经验,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认为在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时,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都要给予必要的重视。一方面,我们既要科学设置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以组织建设为中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董事会和监事会为核心的二元公司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破产、竞争机制对公司的导向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利用资本市场来分散股权结构、强化国有股权的经营、增加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和约束,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人和外部人合理分权,相互协同,相互制衡的有活力、有约束、有配合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第二章依据国有资产的特征和功能,阐释了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与国有资产流失的危害性作出了具体的分析。认为对国有资产的运营体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总结。在纵的方面,就是指从国资委、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到国有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而横的方面,是指在国有资产的政策、立法以及运营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从体制上来说也就存在于这纵、横两个方面。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治理也应当从这些角度人手,进行制度化设置,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防治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三章通过对企业改制的进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税收政策以及税收与企业的关系进行分析,认识到现存的税收制度存在税法作为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工具地位不强、税法导向的目标仍不明确、税法的具体实施存在种种不规范、税法的覆盖面不广、调控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的途径,包括理念和立法两方面。
第四章分析了在企业改制中侵害债权人合法利益的表现形式,从法律的角度,认为国企改制过程中企业逃废债务、侵害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原因是国企改制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限制、国企改制立法严重滞后于国企改革实践、大型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游离法外、法律的不合理规定,以及现行司法解释的不当规定。然后,在明确企业改制中债权人保护必要性的认识上,确立尊重当事人约定原则、告知债权人原则、“债随资走原则”。同时,要加强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既有主观方面的对策,也有客观方面的办法;既有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加强,也有法律规定的先进与完善。
第五章对国有企业改制前与改制后民主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尽管职工代表大会在现代企业形态中得以延续,但是由于企业组织结构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其性质和职权是否还能符合《企业法》和《条例》的规定,已经令人质疑。通过对德国与中国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形式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制度的途径和方法。
第六章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首先,指明了国企改制中所涉及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其次,分析了企业改制中存在的社会保障具有社会化程度较低、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责任过重、缺乏专门的社会保障法、缺乏监管机制等问题。再次,在有利于缓和职工与改制企业之间的矛盾、减少因企业改制而引起的社会保障问题对改制的阻力、加快企业改制的步伐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企业改制中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以及职工安置问题的对策。
第七章以企业改制过程中债权人权益的保护为中心,对债转股以及企业兼并过程中的相关民事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对债转股这一财政性政策进行分析评价以及探讨债转股的合理性,应该着眼于从债权变为股权后怎样处置这部分股权,或者说应探索债转股后企业的产权改革。进而,对企业兼并中的效力问题、无效企业兼并的法律后果、无效企业兼并的诉讼程序问题、相关主体在企业兼并中的功能定位做出了具体分析。
第八章围绕国有资产的保护,对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职务犯罪进行了论述。首先,实证地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的现状,认为这部分职务犯罪具有发案率高且呈上升趋势、犯罪行为类型较为集中、犯罪手段多样化、社会危害性大的特点。其次,分析了诱发国有企业改制职务犯罪的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认为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务犯罪的发生是行为人主体因素与社会客观因素互动的结果。最后,根据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产生的背景、原因、特点、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认为应该从法律对策、社会对策两个方面去构建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预防体系。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