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司汤达(1783—1842年),19世纪法国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原名亨利·贝尔,生于法国南部格勒诺布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幼年丧母。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42年病逝于巴黎。其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0年后写成的,有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红与黑》、《阿尔芒斯》,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和一些游记、传记等。司汤达善于描写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在塑造人物时重视细腻的心理分析,后代评论家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王忆琳,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后留学美国,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博士学位后,再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现任巴黎市艺文局东方文艺部主任,专门从事艺文活动的采访、报道与评论工作,并兼职中西文学经典的翻译工作。
译著有:《路过》、《爱玛》、《浮华世界》,《儿子与情人》、《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
内容简介
《红与黑》是司汤达最重要的代表作,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时期:“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
主人公于连只是个穷木匠的儿子,可是在他的头脑中一直向往自己能成为拿破仑那样的英雄人物,建立丰功伟绩。整部作品都是围绕着于连的奋斗和爱情展开的。
于连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爱,两个哥哥对他也是打来骂去。谁知道鬼使神差,自己竟然受到市长德·雷纳尔先生的器重,被聘请为家庭教师。于连本以为自己的奋斗历程就要拉开序幕,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却爱上了德·雷纳尔夫人,事情暴露之后,家庭教师这条路对自己永远地关上了大门。可是上帝却给了他一个更好的机会。让他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巴黎。从此,于连开始正式踏入上流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赢得了大贵族德·拉穆尔先生的青睐。此时,人人都认为他的前途是无限的。可是。美好的前程就像上次一样,因为他的爱情而被断送了,可是这次上帝再也没有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作品也在于连的葬礼中缓缓降下了帷幕。
《红与黑》把人物性格和环境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严谨的结构和简洁流畅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这种手法,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这也成为《红与黑》最大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