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亚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岩画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祖籍广东南雄,出生于四川成都。198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日文专业;1989年获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民族史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5年在西藏大学艺术系任教,1995年调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现主要教授原始艺术、中国美术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考古、西藏美术概论、中国岩画艺术等课程。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西藏的岩画》、《西藏美术史》、《原始艺术》等。另有日文与英文译著译文等。论文《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于2006年获国家级奖项中国藏学“珠峰奖”。
内容简介
从一个西藏寺院个案——扎塘寺的壁画起步,逐渐向11世纪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经由“下路弘法”与西北吐蕃所建立起的特殊关系、11世纪中国西部佛教艺术文化圈的形成等纵深方向扩展。由此“西北吐蕃”这个沟通卫藏与西北丝绸之路、西藏文化与中国西部文化的重要政治文化实体,其历史面貌与作用逐渐清晰起来,从而显现出安多藏区对藏传佛教文化史的重要意义。本书透过11世纪卫藏扎塘寺壁画多种艺术因素融合这一重要现象,追溯其历史人文背景;揭示了西北吐蕃在公元9~11世纪成长及壮大的历史过程以及它对卫藏佛教文化复兴与发展所具有的贡献;勾勒出公元9~11世纪期间中国西部多民族的佛教艺术交相辉映的生动画面,从而证实两宋时期中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程度远比我们以往了解的更为深刻和广泛。
10—11世纪佛教在雪域高原复兴,以寺院为中心的雕塑、壁画艺术迅速发展,但是能够留存至今的已是凤毛麟角。因而雅鲁藏布江南岸扎塘寺的壁画,是我们今天得以目睹11世纪卫藏早期壁画艺术风采的重要途径。对于扎塘寺壁画艺术的研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盛淳厚的艺术享受,还将唤醒11世纪中国西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