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白族,民族音乐学家、哲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学报副主编、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助理、民族音乐研究室主任。兼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校外考试委员。对中国民歌及歌舞音乐,傣族和南亚语系民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传统音乐,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仪式(基督教、道教、南传佛教、民间信仰)音乐及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理论有较深入研究。出版著作《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1992)、《中国民间歌舞音乐》(1996)、《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2000,与杨晓勋合作)、《贝叶礼赞一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2003)、《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歌舞音乐卷》(2006)、《佛韵觅踪-西双版纳傣族安居节佛教音乐民俗考察》(2007)、《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2008)、《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2008)等。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民歌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水乳交融般的亲情关系。这一点人们皆不否认。民歌文化具有乡土性,这似乎也不言而喻。然而,为何民歌所依存的社会也是乡土性的?民歌的乡土性与社会的乡土性之间是何关系?却不是靠“简而言之”能马上说得清楚的。在我看来,若能说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民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的确切涵义,以及认识它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所帮助的。为了能够顺利进入上述主题的讨论,在此有必要对中国民歌与民间音乐之间,以及民间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一般关系略作叙述。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民歌文化与乡土社会的依存关系、民歌符号系统的结构关系、文字与宗教的催化作用、人生仪礼民歌与社会人格、婚恋观的演进与民歌文化、反映宗法家族关系的民歌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