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有趣的巧合,1685年出生了三位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Georg Friedrieh Handel,1685-1759)、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和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0)这三位巨人在三个不同的领域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亨德尔的主要贡献在歌剧的创作上;巴赫把复调的创作,尤其是赋格艺术,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而斯卡拉蒂则在羽管键琴(clavicembalo)的创作和演奏上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
斯卡拉蒂的父亲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是位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也是从创作歌剧开始的。1708年他在威尼斯遇见了亨德尔,据说亨德尔的保护人奥托博尼红衣主教安排他们两人在罗马比赛,结果羽管键琴演奏,斯卡拉蒂胜了亨德尔,而管风琴演奏则亨德尔胜了斯卡拉蒂。1721年至1725年斯卡拉蒂任葡萄牙国王的宫廷羽管键琴演奏家,同时担任国王女儿巴巴拉公主的老师。1729年他陪伴巴巴拉公主去马德里和西班牙王子完婚,从此留在马德里直到1757年。他的555首奏鸣曲大多是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时写的。其中只有30首(K.1-30)是他生前在伦敦出版,其他525首在18世纪没有任何出版物。19世纪,1839年车尔尼(Karl Czerny,1791-1857)出版过一些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后来比洛(Hans von Bulow,1830-1894)、陶西格(Carl Tausig,1841-1871)、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1866-1924)和绍厄尔(Emi1 von Saues,1862-1942)等人出版过经过加工改编的斯卡拉蒂的个别奏鸣曲。直到20世纪初的1906年,意大利Ricordi出版社才出版了第一套由朗戈(Alessandro longo,1864-1945)编辑完成的《斯卡拉蒂奏鸣曲全集》共545首(缺K.41,80,94,97,142-144,204a,204b,452,453),全套共分为11册,并且创造了用“1”代表的编号。这个版本虽然对推广和普及斯卡拉蒂作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用19世纪浪漫主义的观点和趣味改变了斯卡拉蒂的句法和力度,而且它的“1”编号也打乱了斯卡拉蒂原来的作品关系和创作次序。这些问题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位羽管键琴家柯克帕特里克(Ra1ph Kirkpatrick,1911-1984)的编号“K”出现才得以解决。“K”的编号不但基本上依据编年的创作次序,而且发现原来斯卡拉蒂使用了“配对”的构思(大致从K.102起),每两首(有少数是三首一组)用不同调性(大、小调)、速度、节拍和性格来形成对比,但并不在音乐素材上产生联系。现在好的版本都会对每首作品同时标明“L”和“K”两种不同编号,而以“K”编号为标准。我们发现,不少“K”的小编号(早期作品)在“L”是大编号,反之亦然。
斯卡拉蒂把他生前出版的K.1-30叫做“练习”(Essercizi),其他有的叫“奏鸣曲”(Sonata),有的叫“托卡塔”(Toccata),可见在那时奏鸣曲和托卡塔并无区别。不管这些作品叫什么名字,从结构上讲,它们基本都是两段体,用反复记号的双纵线把两部分清楚地分开来。第一部分从主调到属调,第二部分开始有一段自由转调,然后回到主调,相当于后来奏鸣曲式的再现部。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大多数是单主题,只有少数有两个主题(如K.29),且具有后来奏鸣曲式的调性关系。
从技术上讲,斯卡拉蒂创造了双手交错的演奏方法,这也是炫技的一种表现。突出的例子是K.27第11-16小节,完全一模一样的音型织体重复三次,但斯卡拉蒂要求每两小节双手交错一次,第11-12小节右手弹十六分音符音型,左手交错弹四分音符,第13-14小节左手弹十六分音符音型,右手交错弹四分音符,第15-16小节又恢复右手弹十六分音符音型,左手交错弹四分音符,这从谱面上说明了一模一样的音型为什么斯卡拉蒂要不厌其烦地重复三次。这种技术上的交错,不仅是视觉上的炫技,而且增加了音乐的趣味和变化。
目前最完整的斯卡拉蒂555首奏鸣曲是意大利Ricordi出版社正在出版的Emilia Fadini编辑的原始版(Urtext),预计分10册出版,目前只出了8册。因此我们先引进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出版社(EMB)出版的四卷本200首选集。这也是一个编辑态度十分严肃的原始版本,基本上已包括了我们常用的斯卡拉蒂的作品,有利于推广斯卡拉蒂的作品。等到Fadini版出齐了,我们还会考虑引进,那就是学术性和专业性更强的计划了。希望音乐家们、钢琴家们、钢琴老师们和钢琴学生们给予热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