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温热论》、《温证论治》实为同一著作的两种传本,为温病通论著作。由清·叶桂(天士)口述,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本是叶氏师徒之间的问答授课,原无书名,后因整理者不同而形成以上两种传本。由华岫云修改整理者,名《温热论》,首刊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唐大烈修改整理者,名《温证论治》,收入《吴医汇讲》,首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两书比较,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而主要内容则区别不大。全文十分简短,仅四千余字。叶天士认同吴又可温邪“由口鼻而入”的观点,但对于感邪之后,病邪在人体内的传变过程,却提出了由浅而深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4个病机层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然后可能按顺传与逆传两种方式发展。顺传:如正气不虚,邪毒不盛,则表现为顺传,按照“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即卫分一气分一营分一血分的顺序由浅入深,逐步传变;逆传:邪从肺卫不经气分,直接传入心营,迅速出现神志昏乱。叶桂还进一步提出了卫气营血的治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宜清气。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是也。至入于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也。”应该说,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是十分彻底的创新,不仅放弃了六经的概念,而且放弃了表里的概念,完全从温热病的传变特点出发进行辨证。叶桂是一位十分杰出的临床医学家,对于温病,一生阅历极其丰富。卫气营血辨证正是一种在精熟临床经验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既简洁明了,又逻辑严密,抓住了温热病发展的几个关键性环节,所以,十分便于临床医生的学习使用,有着极高的临床适用性。此外,叶氏在通过观察舌象、皮肤癍疹及验齿来诊断温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方面,也有独到的发明。
由于《温热论》与《温证论治》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本次校点分别收录这两种版本。前者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