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错误的喜剧》,为了好懂,也可以读作“认错人的喜剧”,说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带了一对也是孪生兄弟的仆人,在海上遇难分离,先后到了他乡,被人误认,造成许多笑话和误解。
莎士比亚大概在他25岁时写此剧,那时他从故乡小镇到伦敦才不过两年。他模仿了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并采用其他一些材料,加进了自己创作的英国味成分。此剧在舞台上很成功。
剧中叙拉古(今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和以弗所(今土耳其西岸)都是古希腊后期的殖民城市。这只是假托的地点。剧情发生在以弗所一地,其中“人头马”、“豪猪”客店、“猛虎”饭店、“凤凰居”都是英俗在门口挂图像招牌的做法,舞台上也可利用。
在本剧中,莎士比亚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意见遵守“三一律”,即剧情保持一致性、发生在同一地点、在一天之内。后来莎士比亚对此往往突破。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之一,主要写男主人公披特鲁乔以悍制悍,驯服了脾气很坏的大小姐凯萨琳娜,和她成婚。两人性格都很强悍,冲突激烈。大小姐的妹妹比恩卡则温柔娇嫩,有好几个青年向她求婚,有的用了乔装音乐教师的办法和她接近。关于二小姐的这部分戏是莎士比亚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阿利奥斯托的喜剧《求婚者》那里模仿而来。此外,正剧前面还有一个引子,故事有点像《南柯梦》,不过莎士比亚似乎没有将它续完。《驯悍记》名义上以意大利为背景,其实写的是莎士比亚故乡的风土人情。
《维洛那二绅士》这是莎士比亚早期一出关于友情、爱情、见异思迁和重归于好的欢快喜剧。二绅士中一个忠于爱情,更忠于友情;另一个则喜新厌旧,贪图钱财,不惜试图夺取朋友的情人,最终悔过而回到自己原来恋人的身旁。两位女主角,一位就是著名歌曲《雪尔薇亚伊何人》的歌中人,一位是莎士比亚笔下第一个女扮男装的勇敢女性。本剧中还有两个富于英国乡土味的情节:一是丑角朗斯和他的小狗;一是类似罗宾汉的一伙绿林强盗。这使本剧有了自己的特色,因为本来求婚者角逐的故事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喜剧中一个共同的主旋律,易于雷同。莎士比亚年轻志高,在本剧中作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从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日后大加发挥的一些奇思妙想的最初酝酿。
《爱的徒劳》喜剧往往经不起岁月消磨,这就是为什么本剧发表一个多世纪后,诗人蒲柏编辑莎翁剧作集时把其中大段台词打入了脚注的冷宫。在他看来,从斯特拉特福镇走出来的农村诗人并不懂得真正的幽默。笑话更是经不起翻译,尤其是依靠谐音的双关语,这就是为什么每逢我们遇到这类插科打诨就难免要忆起语言大师约翰逊的议论:“一个双关语,不论其如何贫乏无味,都令莎士比亚欢欣,甚至使他置情理于不顾而恣情追逐。对于他,双关语即是倾国倾城的埃及艳后,为了她丢了江山也心甘情愿”。
同时,此剧又处处充满勃勃生机。风流倜傥的青年贵族与美丽俏皮的女宾们的调笑;乡村里的冬烘先生、糊涂巡警、傻气大姐间那些莫名其妙的纠葛,读来令人喜笑颜开,只觉得春风拂面。人物虽然类型化,但那颜色是浓烈的,个个鲜亮活泼,总叫人联想到英国漫画家笔下的众生相。情节固然简陋,又缺乏心理动机和细节描写,但剧中不乏极具戏剧效果的点睛场面,这些场面在历代及各国的演出中总是最受称道。
这是一出极其风格化的剧作。我们在后世的轻歌剧中还能见到它的流风遗韵。对于喜剧,坚持要求它缜密、细致和深刻,有时是十分败兴的。
《仲夏夜之梦》这是一出深受普通观众喜爱的莎剧。波顿的戏中戏,再蹩脚的伶人来演也会令人捧腹。小精灵在舞台上则必定是舞姿翩翩的曼妙少女。原有的民歌之外,华美的词句和怪异的情节引得后世音乐家乐思如涌,仲夏夜而森林中,这充满魔力和魅力的时间和地点也使舞美师们能尽情发挥想象运用技艺。历史上也有几位文人对此剧表示不屑,以为其所以诱人全在娱人耳目而非动人心魄。故事轻快、文辞艳丽、人物设置匀称整齐、结尾处祝词又曲意奉承,这使人怀疑它是为某位贵人的婚礼特制的。但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史实能证实这一揣测。话虽如此,它确实带有浓重的宫廷假面剧的气息;同时专家们发现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民间仲夏节和五月节庆祝活动的影响。
《威尼斯商人》此剧题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马娄的《马耳他的犹太人》(1598)对此剧的影响可能最显著。某些故事细节据认为来自该剧。某些人物,例如杰西卡,就有可能来自《马耳他的犹太人》。若干故事情节可在别的渠道,尤其是菲奥伦蒂洛的意大利故事集中找到。此外,1594年,一位犹太医生罗得里戈·洛佩兹被控阴谋毒死女王,并因此被推上绞刑架,一些莎评家因此认为此剧的某些方面(例如反犹太情绪方面)可能与此剧有一定的现实联系。
此剧具有两个独立而又互相照应的情节,编织得十分巧妙。剧情进展较迅速,悲剧和喜剧成分交相辉映,现实性和浪漫性各擅其长。剧本的浪漫气氛尤见于巴萨尼奥和鲍西娅之间的爱情故事。猜匣识美人情节,与中国传统的抛绣球或比武招亲之类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实性则主要体现在弥漫全剧的渗透伊莉莎白女王时期的重商主义精神与旧式封建贵族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以及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人的反犹太情绪。此剧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也是莎士比亚对人性中的仇恨心理的研究;而与此相对应,莎士比亚似乎通过鲍西娅这个人物宣扬了基督教义中的宽恕原则。在人物刻划方面,一般认为鲍西娅是莎士比亚笔下最优美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她聪明、美貌、机智,行事果断而又善良仁慈,是一个相当理想化的人物,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追求。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反面角色犹太人夏洛克。表面上看来,夏洛克被塑造成了邪恶的代表,他唯利是图,吝啬狡诈,复仇心重,但是当代莎评家的研究却日益倾向于认为应对夏洛克给予一定的同情。夏洛克的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动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也不曾对他给予多少理解。从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态度来看,就是相当刻薄和不宽容的。当然,夏洛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我们对他进行客观描述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当时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他毕竟是一个戏剧人物,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反面角色。因此,对他的同情和理解是有限度的。《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最成功的戏剧之一。它不仅情节精彩,人物性格鲜明,而且语言生动,诗意浓郁,所以它获得读者和观众长盛不衰的欢迎绝不是偶然的。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此剧来源问题尚无定论。相传伊莉莎白女王对《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这个角色十分感兴趣,想看看福斯塔夫是如何恋爱的,于是莎士比亚奉旨作此剧。此外,雷金纳德·斯科特的作品《发现巫术》(1584)中亦有若干细节与此剧颇相似。
此剧主要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风俗喜剧,喜剧结构相当完美。剧情以英格兰农村为背景,以家庭为主要场面,以平民为主要人物(福斯塔夫虽属上层,但喜剧开始时,他已穷困潦倒,只是一个破落骑士)。
全剧弥漫着一种清新活泼的乐观气氛,现实意味颇强。其表层主题是:诚实无欺者必旺,贪财好色者必亏。但其更强的内涵则是讽刺了封建社会解体时期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没落骑士阶级纵情声色、寡廉鲜耻的市井无赖行径,同时歌颂了人文主义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生活态度。剧中的众位太太都是乐观旷达的角色,爱好开玩笑,但并不轻佻,而是高贵正直的人物。反之,福斯塔夫这个角色在此剧中则成了一个纯粹可笑的人物,这与他在《亨利四世》中的表现是有区别的。在那部剧作中,福斯塔夫的性格中渗透着智慧和哲理,而在此剧中,莎士比亚夸张了福斯塔夫的粗俗品德,并让他卷入一场纯属闹剧性质的风流韵事中,使他成了一个十足的小丑。就人物性格的发展而言,福斯塔夫的这种转变似欠自然,但是此剧有两点极为出色:其一,这是一出货真价实的喜剧,其滑稽效果令人喷饭,非莎氏其他喜剧可比;其二,此剧现实生活感极强,使人观之如临其境。通过剧中的描写和人物对话,作者把具有代表性的温莎小镇的市民生活风俗及自然环境气氛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了,宛如让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自己所在的斯特拉特福镇上的生活风貌。恩格斯在1873年12月10日致马克思的信中认为,仅仅此剧的第一幕所包含的东西“就有着比整个德国文学还多得多的生活和现实”。莎评界一般认为,在莎士比亚第一创作时期的六部成熟的喜剧中,这是唯一以英国现实为背景创作的颇具现实意义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