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高等教育生态论

作者:贺祖斌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内容简介
本书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基于生态学的价值取向,对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生态学分析:在建构高等教育系统分析的生态观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现阶段的几个生态问题,提出对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模型,并选择生态可持续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首先,建构高等教育系统分析的生态观。高等教育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各种要素组成,是具有一定功能和特性的有机整体。高等教育系统除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外,它还与其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并具有生态演替、生态区域等特征。高等教育系统与其生态环境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这里所说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又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既具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又具有可控性。因此,本研究在分析高等教育系统时应建构整体性的生态观,并从生态系统的关联性、适应性、共生性、平衡性、遗传性与变异性以及可控性等方面来研究高等教育。
其次,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现阶段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进行生态分析。
  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分析。本研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问题,并认为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可变性和多层次性等特征,它包含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调节能力、子系统教育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等。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生态承载力基础之上。短时间内高等教育急剧发展可能使高等教育系统超越自身的生态承载力而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最终将导致高等教育生态危机的发生。在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潜在规模的基础上,以始于1999年扩招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为样本进行生态承载力分析,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相应的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状况。状况表明,发展所需的生态承载力已接近甚至部分超出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据此,论文提出了从提高办学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并对高等教育规模和速度过大、过快的发展作适当控制的思路,以寻求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接受阈值之间的动态平衡点,使之既能提高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又不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与影响。
  二是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区域发展分析。高等教育的生态区域反映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等的区域结构状况。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主要受区域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其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质和量的差异性。我国东、中、西三大生态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的不平衡状态,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教育投入、生态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教育质和量等方面。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呈现梯度状的不平衡性、与区域经济的正相关性、与生态系统的整体关联性等三大特征。这种局部不平衡若达到极限,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针对我国三大生态区域高等教育的不平衡发展现状,论文提出了调控和优化高等教育生态区域资源配置的措施。
  三是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分析。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多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主要取决于系统与环境的交换关系、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平衡。在与高等教育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生态环境中,社会生态环境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影响以制度的形式作为共同特征,并由此形成高等教育的制度生态环境,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本书以制度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分析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的制度变迁、特征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优化高等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组织生态结构的策略。高等教育只有有选择地“遗传”与“变异”,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并改善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
  再次,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质量进行控制。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对稳定性是衡量高等教育系统在一定时期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控制,可通过对系统内部和外部生态因子的评价来实现。高等教育生态评价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评价方法。建立健全系统的、科学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评价,并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调控,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生态评价模型的建构要在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等方面体现和融入生态意识。
  最后,提出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本书认为,生态意识的淡漠等是高等教育生态问题所产生的根源,并指出,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吸取生态智慧,在失落已久的文化宝库中拾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思想的火花,认识并树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观,确立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