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德胜,1942年生,河北霸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内容简介
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在几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处于幼年时期,以采摘、渔猎、农耕为生,生产力低下,衣食短缺,人们主要是为生存而斗争。在人类幼年以及少年时代,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也不晓得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更不了解细胞和基因。幼年和少年时代的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是极为狭小的,但人类为了生存,总要用简陋的工具和粗糙的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思考,逐步认识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人类作为社会动物,需要互相联络、互相沟通,逐步产生了语言、文字,形成了人类幼年和少年时期的文献。
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积淀,就是《易经》。学者们考证,《易经》形成于五千年前,也有的认为应为七千年前。因此,人们把《易经》尊为“万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总根源”,是“东方圣经”。实际它比西方的《圣经》要古老得多。
《易经》是一部什么书?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人类的“儿童哲学”或者是“幼年人类的哲学”,也许称为“人类的少年哲学”更为确切。农牧渔猎是《易经》的经济基础;浑然一体、尚未分化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是它的文化背景;漫长的追求权力的奴隶社会是它形成的政治状况;以粗浅的感性知识进行哲学思辨是它赖以形成的基本方法。作为“万经之首”的《易经》,是少年时代的人类的聪明智慧的结晶。它既不神秘,也不是永不能解读的“天书”,只要把它放在“人类的少年哲学”范畴内加以考察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我们知道人类个体发育成长的一生重演人类进化史的道理,懂得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重演人类群体认识史的规律,用这两个“重演律”考察《易经》,就会更加容易把握它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