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司汤达死于1842年,他的文学声望,迟至50年后的19世纪末才到来。他在世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承认他的“小说家天才”。巴尔扎克算是惟一的一位,但巴尔扎克文章的发表,是在司汤达临死前两年。
他对“情感”的问题敏感。他七岁时失去母亲,刺痛他的心。他感到孤独,同时产生对父亲的怨恨。他一生都在强调丧母后家中的沉闷压抑气氛。父亲也许是爱他的,但他从此感受不到 这份爱。
他主要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他被视为19世纪上半叶法国最具独创性、最复杂的作家之一。
内容简介
这本书在初版时,几乎无人问津。问世后11年,只卖出了17本。
但今天没有人不认为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思想家常常不见容于他的同时代人,司汤达活在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却是“为20世纪而写作”的。他的“伟大”,是在一个世纪之后。
这本书被认为是充分展现作者“两面人”性格的最典型作品:深刻感受与冷峻分析、多愁善感与理智有加、自大与自虐、真情与把玩……
他对梅蒂尔德一往情深,但梅蒂尔德不爱他,也不理解他。他以“失恋者”的身份,成就了这部书。它是一位“失恋者”情感的宣泄,所以这本书被视为作者本人情感经验与追求方面的“秘密忏悔”。
在这一点上,它有点类似于文豪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