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控股股东收益研究

作者:张霜 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个人简介
张霜:女,汉族,1966年生,四川省西昌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级咨询师,硕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曾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证券投资分析、教学管理及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投资研究和企业兼并重组。作为负责人和主研人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经贸委软科学课题1项、地市级以上研究项目5项;在《社会科学研究》、《统计与决策》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编写教材1本。
内容简介
由于大部分国家(地区)都具有集中的所有权结构,所以控股股东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不但能获得控制权共享收益,而且能获得不为全体股东享有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怎样测度控制权私人收益,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逐渐成为重点课题。但由于市场竞争是不完备的,目前的控制权转让溢价方法实际上低估了控股股东的私人收益水平。鉴于此,本书将控制权市场理论和控制权私人收益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控制权共享收益和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框架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控制权转移事件中的私人收益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集中型、金字塔型和分裂型的所有权结构以及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不力状况是造成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转移事件来获取大量私人收益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控制权转移的两种方式(协议转让和无偿划拨方式)分别建立理论模型进行讨论,包含:均衡交易价格模型:控制权转让溢价模型,分段累积超常收益(CAR)模型、转让前后共享收益变化模型和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因子模型。这一部分内容为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控股股东的确利用控制权转移事件为自己获取私人收益,包含控制权转让溢价收益、操纵流通股价收益和攫取的年度经营收益。就协议转让和无偿划拨方式比较而言,无偿划拨方式更不利于目标公司的长远发展,这种“拉郎配”的方式只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本书又在直接控制权转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动态角度分析了终极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价值的壕堑效应。研究发现:终极控制权转移能对目标公司短期收益的提高产生显著作用,但对公司中、长期收益的影响却是消极的。终极控制权转移后,如果未处于控制地位的终极股东联合起来也无力与终极控制者抗衡的话,存在终极控制者“压榨”公司长期价值的可能性。即终极控制者的“壕堑效应”大于“支持效应”。
由此看来,我国控制权市场在降低控股股东获取私人收益,增加共享收益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还需要法律、法规、媒体监督、产品市场竞争等要素来予以保障。
 本书的创新之处:
  (1)建立模型对不同转移方式(协议转让和无偿划拨方式)下的私人收益进行分析,主要模型有:均衡交易价格模型、控制权转让溢价模型,分段累积超常收益(CArt)模型、转让前后共享收益变化模型和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因子模型。这些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控制权私人收益不仅包含转让溢价收益,还包含操纵流通股价收益和经营期间的掠夺收益。
(2)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能为控股股东带来超过30%的私人收益水平,控制权市场没有发挥出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
(3)避开一般静态研究终极控制权的方法,从动态角度进一步分析了终极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价值的壕堑效应。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谁在读这本书?
陈硕

14年前想读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谁在关注这本书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