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晋名臣王旷子。初为秘书郎,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以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致仕,故世又称“王右军”。善书,“备精诸体”,增损汉魏以来旧法,始创妍美流便新风,影响至巨,史称“书圣”。
王羲之法书,真迹无传,而摹本刻帖甚多,《兰亭序》即是其中最为煊赫有名之作。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日”,谢安、孙绰等当时社会名流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诸人临流赋诗,得诗二十余首,王羲之为之挥毫制序,是为《兰亭集序》,又称《禊序》。
《兰亭序》摹本为数较多,其中以“神龙本”最为世人所称道,因而我们的临摹也是以此展开。
“神龙本”的摹搨是极其精美的,点画、结字、墨色上皆百态纷呈、纤毫毕现。这庞大的信息量让我们感受到书圣那令人叹为观止的风采,同时也给我们的临摹,尤其是硬笔的临摹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用硬笔来表达毛笔的那种丰富线条是很难胜任的。它是受局限的,对于点画的方圆藏露、偃仰向背,墨法的燥润干湿,运笔的轻重缓急,它只能是不动声色地表述,这是它的特点、表情,同时也是它的魅力,一种温文尔雅的含蓄美,这也是我们用硬笔临习的要求。我们在留意以上这些笔法元素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将临摹重心倾注在点画的位置、,长短、方向(弧度)等方面的把握,这些正是构成结构的必备元素。
《兰亭序》作为行书的典范之作,通篇看来,它的前数行写得略规整而近于楷,然其后二十余行则可谓逸兴遄飞、极妍尽态了。字形的聚散开合、险夷欹正,乃至字形局部的揖让避就,种种出乎常态的位移、增损,都是我们要体察、描摹的重点,这也是书圣“举手投足”间风采的最好印证。就比如为世人称道的近二十个“之”字,各具情态,无有同者,以硬笔临之,肥瘦虽难表现,然于其高矮、宽狭、疏密等当极力效之,深察其妙处。
所以,硬笔的临摹要结合的硬笔自身特点,要扬长避短而非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