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林语堂(1895.10~1976.3),清光绪二十一年生于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龙海)。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父亲为教会牧师。林语堂自幼生长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留学。1922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炳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长眠于台北故居后园。
内容简介
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其自己的韵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它的开放就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接着便是粗拙的青春时期,粗拙地企图去适应童年时期,接着便是粗拙的青春时期,粗拙地企图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具有青年的热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后来达到一个活动很剧烈的成年时期,由经验获得利益,又由社会及人类天性上得到更多的经验;到中年的时候,紧张才稍微减轻,性格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样地圆熟了,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较玩世,同时也较慈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