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卢梭,十八世纪法国代表性的思想家,1712年6月26日,生于日内瓦共和邦。1750年,他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得奖,声名大噪。以后,他以歌剧《乡村的预言者》和喜剧《那尔西斯》谱曲,并先后出版了《人类不平等起源论》与《政治经济论》。接着,他写出了书信体小说《新爱露绮丝》,此书一出,佳评如涌,一版再版。1762年,他发表了《民约论》与《爱弥儿》。随后,他漂泊欧洲各地,在动荡不定中,自1765年53岁时开始撰写他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忏悔录》,1770年在巴黎脱稿。晚年,他埋头著作《卢梭与若望杰克对话录》和《孤独散步者的梦想》,1778年7月2日,他在巴黎北郊爱尔姆侬威尔,突然中风逝世。距伏尔泰之死,仅一个月。
内容简介
一个人性的被告关于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最无畏的陈述
“要是没有他,法国文学就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他就是卢梭。他的《忏悔录》与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同样经典。
卢梭的《忏悔录》披露了一个人一生全部的内心真实,是一种新的、绝对真实的精神自传。作为法国第一位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性格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他睿智但活得苟且,他骄傲但卑微,他坦诚但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青年时代的偷缎带事件,使他终生感到沉重的内疚;成年时代遗弃自己的孩子而没有尽父亲的职责;老年时代遇到从前有恩于他的心上人德·华伦夫人贫病交困而无动于衷;对杜德托夫人则产生了不合时宜的爱情。在卢梭看来,他直言不讳和受尽苦楚本身就是一种补赎,洗涤了罪孽,他可以坦然凝视那个迷途知返的人。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认为卢梭根本不是哲人。但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卢梭启示我们“懂得光明正大地去享受自己的存在,这是绝对的、甚至可说是神圣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