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分秦隶(也叫古隶)、汉隶(也叫“今隶”)和八分。秦隶指秦始皇时期使用的简体字。汉代日常应用仍是隶书,但是形体、笔势不断发展。东汉中期出现庄重典雅的新体。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隶体立石经于太学,成为国家的标准书体。魏以后隶书称为八分。汉朝以后,各个时代都有隶书,但影响都不大。明末清初,隶书有过一个复兴期,出现了很多擅长隶书的书法家(如金农、邓石如、郑簋等),我们今天所讲的隶书多指汉隶。
晋代卫恒《四体书势》说:“下士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员,员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日邈所定乃隶字也。”其实,秦人写简笔字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才有。从历年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兵器、漆器、陶器上,笔画省减、直多弯少的简体字都出于当时的工匠之手,已是隶书的雏形。大量的古代文字实物说明了隶书是在群众书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绝不是某人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至多他只是隶书体的整理者。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隶变之后的汉字形体,基本就接近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了。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隶书的鼎盛时期是在东汉后期,很多著名的碑刻都是在那一时期产生的,如《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夏承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