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严绍璗,1940年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大教授、人文学部学术委员兼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荣誉教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汉语史学会学术顾问等。
以《日本的中国学家》《日本中国学史》以及本书为代表,从事“日本中国学”学科史的建设。以《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和《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等为代表,从事“国际汉籍文献学”的建设。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以《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中国文化在日本》《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日本文化——严绍望日本讲演录》等为代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与文学的发生学”的学理性建构。
内容简介
本书定名为“中国学”而不称“汉学”,是基于我本人对“国际中国文化研究”这一学术的一种学理性的理解。
本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复兴”以来,成果丰厚,但是学术界在汉语文化中如何定义这一学科,在范畴与概念的表述上,很不一致。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我国第一种关于这一学科研究的刊物称为《外国研究中国》,孙越生先生主编《国外研究中国丛书》系列,名称非常直白。我个人参与其间,主张采用“中国学”。1980年我出版的《日本中国学家》和l991年出版的《日本中国学史》都使用了“中国学”的概念。继后,上海华东师大出版《海外中国学评论》,朱正惠先生、王晓平先生诸位在他们的著作和表述中也采用“中国学”的范畴,中国社科院何培忠先生主编《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我国国家图书馆的相关机构称为“海外中国学研究文献中心”等等都表明,我国学界相当一部分学者,把这一学术定义为“中国学”。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中凡是涉及这一学术研究的机构,几乎都以“汉学”命名,相应的学术会议与新闻媒体也几乎都采用“汉学”的名称,学术界关于这一学科研究的重要的刊物,也称“汉学”,例如:《世界汉学》《国际汉学》和《汉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