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人很早便开始利用自然界生长的竹、木和动物的骨、牙、角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美化生活的装饰品,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的创新制造工艺,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且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门类。
远在旧石器时代,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地区的山顶洞人就已将兽骨制成骨坠、项链等装饰品,表现出早期人类对美的追求。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竹、木、骨、牙、角器物的制作和使用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在距今六、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了木雕圆筒、象牙雕花牌饰以及象牙雕鸟形匕等竹、木、骨、牙、角制品。其中的象牙雕鸟形匕,以鸟身为柄,长尾为匙,美观实用,形态异常生动。在距今四千八百至五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象牙梳,竖列九齿,梳柄之上透雕双“S”形花纹,花纹间镶嵌绿色松石,其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金属工具的出现,更是开创了竹木牙角雕刻发展的新天地。197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件形体高大、纹饰精美的象牙杯,杯身阴刻云雷纹为地,上面浮雕兽面纹和鸟纹,线条清晰细腻。杯身一侧用榫铆扣合的方法设置夔龙和鸮鸟形的器柄,使杯的整体造型显得格外端庄富丽,反映出金属工具出现后,竹木牙角雕刻工艺新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
由于竹木牙角皆为有机物,在自然界中易受有害物质的侵蚀和人为损坏,极难保存,故传世者甚少,然而目前遗存于世的少量作品,亦可充分展现出当时中国竹木牙角雕刻艺术的辉煌成就。明、清两个王朝,统治中国将近五个半世纪,在此期间,竹木牙角雕刻艺术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飞跃,不仅作品的种类、数量增多,而且出现了众多文人、书画家参与和从事竹、木、牙、角制品创作的新局面,使本来讲究技巧的工艺制品,趋向于追求书法和绘画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其艺术品位,彻底改变了将竹木牙角雕刻视作“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的社会偏见。这种观念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竹木牙角雕刻艺术的新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雕刻家,他们的作品蜚声海内外。
故宫博物院庋藏着数千件竹、木、牙、角雕刻品,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明清皇家御用作坊征调著名的工匠,按照皇室要求制作的御用品;二是各地官吏每年向皇帝进献的贡品,亦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三是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流散于民间的竹木牙角雕刻品,通过多种渠道集中于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中亦不乏精品。本卷从中遴选出248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竹木、牙角和百宝嵌三大类,按时代顺序编撰,以冀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明清两代竹木牙角雕刻艺术的成就,并展示出皇室内府的丰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