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文新,1928年生,天津人。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系。1951年后在北京市美术工作室从事美术创作。系北京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美国油画家协会大师级会员、丹佛美国艺术家协会会员和奥克拉荷马西部艺术国家学院会员。多年来,他以坚实的写实技巧、生动的笔触、明快的色彩和敏锐的观察力,创作出大量以中国和美国题材为内容的油画,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和普遍欢迎。作品《工程列车》、《间苗》等在中国颇具影响;巨幅军史画创作《巍巍太行》1979年获文化部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一往无前》等陈列于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1987年赴美国讲学并举办画展。他的作品在美国多次获奖,曾出版油画有限印刷4种,在美国十多个州博物馆、研究所和画廊举办过30余次个展和更多的联展。
内容简介
我的风景画与人物绘画相比,起步较晚。从1950年代初从事美术工作,六七年间作品发表了不少,但仍未能画出一张使自己略为满意的风景画。直到1957年当我为了“工程列车”一再易稿,一次又一次地到各个铁路建设工地去旅行,做为对生活的研究,才画出了第一批铁路建设场景,算是风景吧!发表在“延河”上。
1961年当完成了雕塑“鲁迅像”(中国美术馆收藏,复制品建于北戴河海滨公园)之后,我有了大块时间可以出门画画了。最想去的地方便是那片曾经生活过的熟悉的土地,去画铅笔和油画速写。泥土房的村落,有杨树的路和人的活动。寥寥几笔淡淡的铅笔线,在我看来包涵了许多画外的东西。有一张小油画速写,天上漂浮着时薄时厚变幻莫测的云,阳光透过云隙在伸向远方起伏的原野上撒下一线金黄,远处的树影在空气中颤动。这种没有多少中景的宽阔的空间,似乎表达了自然面前的我的心境。又如一个寒冷的早晨,透过农家的小窗画到了潮湿天空下的一片荒原,一笔又像土堆又像小房的黄色斑点代表着这个世界里唯一人类活动的痕迹。这是个宁静的,虽然有些寂寥的,没有喧闹,但可以自由行走、自由呼吸的世界,令人向往,哪怕在这张画前只向往一会儿也好。我也曾偶然画了一张干旱的早春,镶嵌在红土地上的一点令人瞩目的绿色,1962年的人们正是盼望着这些绿色能帮他们走出饥饿的阴影。这些小画不但表现着一个人的真实感受,也是时代的记录,我相信它是可以为观者所了解的,因此从那以后我开始珍惜这些小品,像对待那些所谓的大创作一样。
风景画无论大小都需要有直接的感受。写生是观察研究、体会、捕捉视觉感受不可缺少的手段。照相无疑对绘画有着巨大的帮助,但它代替不了画家的观察和用笔的描绘。大自然不断的、永不重复的变化决定了风景画写生必然是速写式的。
有些风景对象,一条山路,一片树林,一座桥,在类似的光照下或许可以多次地去写生,一连几天,或是过了一个季节周期再去画,甚至过了一年还可以画,但它不会是一样的,画家必然要适应它的变化做一些修正,放弃旧的已经消失了的部分,采用新的局部。至于变化更大的像云和波涛就不好直接在大画布上多次写生,我曾为了一张海的风景每天上午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方向画风景速写,每天一张,当然这些画不会彼此相同,它们是独立的风景画,又是创作的习作,通过这些写生了解许多色彩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我可以回到画室参考着照片完成一张较为完整的风景画。
轻快、便捷、生动活泼的风景速写的获得有许多偶然性,不期而遇,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只能得到自然在某一瞬间的一个侧影,过于求全,反而丧失时间也就丧失了一切。我们只有对面前的景色抱着正视、尊重的态度,接受它,理解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描写。一张速写可能会成为一张独立的绘画,是画家面对自然的一种创作,但是与那些有着高度概括性完整的创作有很大的区别。一张主题性创作,应该达到对主题和表现的典型和完整,而一张速写则是画家对自然的艺术的直接的再现,一张创作应该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一张速写则只能是对这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在时间的进程中产生着变化着又要消失的自然的侧影的写生。
油画的速写一般应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完成。时间太久,光线变化得很大,刚才的景色已经面目全非,继续写生已经没有意义。在光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比如阴天或许可以画得久些,我画北京的钟楼时,那天光线变化得不明显,连续画了六个小时直到画完。
一般情况下,即使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光线有时也变得很多,应该有计划地把前一段时间做为准备阶段,设定大体的构图,安排明暗布局,涂上初步的第一遍色层。真正要捕捉到景色最美妙的那一瞬间,应该是这些准备工作之后。走到一个地方想要立刻画下正在使你激动的那一瞬间的景色,其结果多半会使你失望。因为当你摆弄好了一切,拿起画笔,抬头张望时,它的情景已在消逝。若干年前在奉节画长江,我知道第二天这个地方会有一个美妙的黎明,前一晚上就准备好颜料。第二天天不亮,我已在黑暗中摆好画箱,微明时开始涂色,黎明的那一瞬间正好大刀阔斧地拼杀。当太阳升起但光线还没有越过犀牛望月时,我的画已经完成。
所谓的一瞬,其实也是一段过程,观察有先后,描写有先后,同一时间是不可能的,不
“同时”才是规律。正是因为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时,才体现了时光的流转。所谓静中有动,是因为造型中包含了动的因素,颜色明暗的对比,线形的运动趋势以及颇为重要的不同时性。罗丹的“行走的人”前后两脚的动态处于前后不同两个时段而造成了运动的感觉,是人所共知的。那张“黎明”天已经亮到能看见漂浮的水气,而船上的灯光还那幺亮,也是不同时的。不同时是观察的规律,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
风景资源的宝藏是在画家的工作中不断被发掘出来的。平凡的地方,不见得一定找不到有意义的风景,声名显吓的风景”点”还要画家自己去体会。所以我喜欢在一个地方住下来,摸准天气光线规律,一张张地画下去,边画,边观察,新的画面源源而来。速写是画家认识生活的重要手段,包括风景速写这一特殊体裁本身的工作进展。常常是创作的起点。
在大自然中旅行、生活和工作的画家需要适应环境,应备有尽可能轻便的工具、防护设备甚至着装。有时看着风和日丽的海面,玫瑰色的云块,看着它变化得更大更美丽,居然袭来一阵瓢泼大雨;在寒潮袭来之后谁知又出现了一片暖洋洋的阳光,长波回荡;广扩的黑土地大雨之前草色葱绿,深暗天空背景衬托着飘升的白色炊烟,只有在你正犹豫着是否收拾画箱逃回家的时候才会出现。倘若你能坚持下来,虽然无情的雨点会把你的调色板弄得油水不分,画箱里灌满了水,回馈给你的却是胜利的记忆和前进的信心。
照相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像素,但它仍代替不了人的感受,我主张在绘画技法上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记忆技术,但绝不能拜倒在它的面前,而忘记了人的创造。
我还是喜欢画幅不大、不一定完整甚至似乎潦草的速写,因为它真实地记录着一个画家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