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夏山水画风及其影响
一般地认为,所谓院体即指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宫廷画家所创造的绘画样式,重视法度,形式规范工整,风格细腻华丽。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北宋“宣和体”绘画。然而,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却是一个例外,其构图简练概括,多一角半边之景,笔墨粗犷豪放,以拖泥带水、大笔横扫的斧劈皴为特色。董其昌把山水画划分为“南北宗”两种不同的风格,即以马、夏为“北宗”刚性绘画的代表。
言及南宋院体山水,李唐的影响不可忽视。南渡之後,李唐一改宣和时期的画风,在构图上由北宋的“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当中方立意定景”发展而为局部特写,并创造出线条刚劲、水墨淋漓的大斧劈皴。纵观南宋画院,全部山水皆出自李唐一系,史称“南宋四家”的“李、刘、马、夏”,後三者皆师法李唐,所异者惟刘松年趋向规整严谨,而马远、夏圭更加简练刚劲。马、夏把李唐所开创的刚劲豪纵、局部特写的画风发展到极致,取景、用笔更简,线条更硬,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马、夏的画更能代表南宋院体山水的面貌,後人师法南宋院体云云,实则师法马、夏也。
马远出身於绘画世家,祖、父皆为画院待诏。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工,《踏歌图》、《华灯侍宴图》、《西园雅集图》、《楼台夜月图》等皆为其代表作品。其中有全景山水,有一角特写,有界画楼台,有山水人物结合,技法十分全面。其画山石峭劲方硬,以大斧劈皴兼钉头鼠尾:画树瘦硬如屈铁,人称“拖枝马远”,个性极为鲜明。马远的十二段《水图》最为出色。通过对各种水势的细致观察,把水的静谧、鼓荡、迂回、盘旋、汹涌、奔腾之势表现得惟妙惟肖。其线条或曲折盘旋,或流动舒缓,或浑厚雄壮,极尽水势变化之大观。马远、夏圭二人生卒俱不可考,夏圭较马远略为後出,总体来看,夏圭山水画和马远差不多,一角取景,咫尺千里,用笔的刚劲亦同之,稍异者夏圭笔法较草率,水墨浑融的感觉更强一些。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清远图》为其代表作品,清刚秀逸,意像幽远。
马、夏的画风,当时即有很大影响,从现存画迹来看,其时画院画家及众多院外画家,基本上皆师法马、夏。在蒙古军队南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失守後,画院画家们一部分散落在临安一带,另一部分随同宋室继续南逃,流落在浙江温州及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所以,马、夏的画风也因之主要流播在浙、闽两地。尽管元代初年赵孟烦托古改制,抵制南宋画风,但马、夏画风在上述两地一直流风未绝,如杭州画家孙君泽,其山水、人物全师马、夏,在元代画坛颇为特殊。其他如陈君佐、张观、丁野夫等人,亦师法马、夏。
到了明代,由於统治者的喜好及提倡,宫廷画家和风行整个画坛的浙派皆以师法马、夏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宫廷画家中,有相当多的人是从马、夏画风根基深厚的浙闽两地征召而来的。来自浙江的有盛着、戴进、谢环、石锐、马轼、吕纪、钟钦礼、王谔、朱端等:来自福建的有边景昭、李在、周文靖等;此外还有未自广东的林良、陈端,他们都承袭了马夏的山水画风。王谔於马、夏画法致力尤多,“凡奇山怪石,古木惊湍,尽摹其妙”,被孝宗皇帝誉为“今之马远也”。
事实上,“明四家”之一的唐寅也以师法马、夏为主。被称为“院体别派”。渖周也受马、夏的影响颇大。
马、夏的山水画风,在南宋末年因僧人的往来传到日本,到十五世纪前後,影响愈来愈大,可以说,日本绘画史上的水墨画直接渊源於马、夏。以在国外的影响论。马、夏在中国美术史上是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