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清廉致死和官场道德洁癖
李华新
海瑞的一生是真正以为为社稷民生的一生,而且是真正清廉的,以至于在他身后,会是如此的寒酸,连一个像样的葬仪都搞不起,还需要皇帝的资助。但是,就是这样的以为清官,以为他的过分清廉,使得它在官场同僚中很没有人缘,这也是他一旦失势,便会有无法再度崛起的机会。而且它的作为,只有是在有以为清明的皇帝的支持下,才能有施展的机会。而假如皇帝对你的清廉都无法为其喝彩时,作为一个家天下的封建社会,这样的清官的日子,也不会有多么好过。
于是笔者又联想到那个明朝的海瑞,他的清廉也是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甚至是他的上级包括皇帝本人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臣子竟然会为朕的江山如此清廉到了如此的地步。
对于海瑞的评价其实四百年来只是一个清官的代名词,只是一个符号。
海瑞在中国的官场中历来是清廉的官员的典型,海瑞一生提出来不少的治国施政的意见和方案,但是被采纳的机会没有。他能够大刀阔斧地实施自己的证件,只有在巡抚应天十府任上那个的短短的半年时间,而且除了疏浚 江河的成果得以保持意外,其他的措施在他离任之后就被废止了。
那么,如果是从他的政绩方面来进行评判明朝人物的话,他不过只是一个一般的清官,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道德的典范。民间流传的很多故事,多数是处于百姓的良好愿望而已。或是说,是百姓对海瑞这个人物寄托了对清官的一种需求和盼望。因而编附会出许多海瑞的故事。着实际上也是一种民情的体现。
海瑞的清廉已经达到了一个几乎其他官员无法企及的地步。而同朝为官,海瑞如此勤俭,甚至是寒酸的生活,真是当年明朝官员俸禄不多的真实写照。而皇帝在制定如此微薄的俸禄时,实际上已经把大小官员利用职位寻租的余地都留足了,因此只要是为皇帝尽忠,那么油水搜刮与民间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因此海瑞的出现,真的也就是如同异类了。
海瑞在淳安当知县时,海瑞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粗咪淡饭,让老人自己种菜,为母亲祝寿才买二斤肉。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派御史来看他,只好用“鸡黍”来招待。海瑞没有子女,到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用的是葛布的帐子和破竹箱,比穷书生还不如。但是他在仅仅有半年时间任右签都御史巡抚应应天十府时,却为民干出了实事,疏浚了吴淞江和白河,使得老百姓得到实惠;他打击土豪列强没救济灾民不遗余力,的确是一位民生观念很强,为民办些实事的好官。因此百姓十分满意,对其十分领情。
当海瑞做巡抚被调离时,百姓号泣载途,并在家中供上他的画像。海瑞在南京逝世后,仔灵柩的船在江上经过时,两岸满是穿着丧服送灵的人,哭着祭奠的人延续到百里之外。
可是这样的好官,却不能得到同僚的认可,以至于在朝中很孤立。也许海瑞在朝中很孤立,也许是海瑞很不合群,或是越是如此,越是让圣上心里很不爽。而且这个孤直的人,不仅为父母请封,而且是治国的建议被采纳的也是极少。
但是正如即使是皇帝很欣赏海瑞,明朝的运转还是需要靠大多数文官来进行的,一个海瑞是做不到的,而大多数官员的官场习惯,一个海瑞是无法改变的,即使是皇帝本人也做不到。因为这是一个朝代的缺陷,而这个缺陷至今依旧存在。因此海瑞的悲剧是注定的,现在人们为什么对海瑞依旧念念不忘,正是说明了政治生态和海瑞在世时并没有根本的区别。这样的一个观点,不是笔者自己的感觉,这作者在《晚明十七年》中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而海瑞的清廉和它对官场嫉恶如仇的做法,已经是然个人感到太不可思议了。因而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尊敬,反倒是然让人们感到不能理解。
海瑞的事情似乎只是一个个案,但是实际上,不仅只是海瑞,如果你身在官场,而只是为了自己的操守,而不顾其他的人感觉的话,那么你注定是要死定无疑的,因为你的个人 正人君子之德,或是说这样的道德洁癖是与为官所不相符的。明天启朝初年东林党战胜阉党而集体上台,但是很快就集体被戳,而且不是民众的选票所致,而是直接由阉党的暴力而为。有这样的一个例证很值得人们反思。无疑东林党人大都是一些道德操守比较好的君子,但是,你有了道德洁癖之后,那儿对人的评价就会出现偏颇,就会只是以道德标准作为唯一的取舍对象,就会选择一些像你一样有同样癖好的人为官。可是作为社稷管理或是为了家天下的持久,你会需要用到各色人物,还需要与不同的人的叫道,也就是朝堂之上,你也是有看不惯的人物。比如,作为东林党人的赵男星、高攀龙,邹元标中等人,邹是比较有眼光的,它认为政治应该有眼光和心胸,对于同僚为官者要有一个同朝为官的协和合作的精神,对于国家大事不能以自己的道德评价作为是否合作的取舍标准。不能各持己见,而是应该和和衷共济,要避免门户之争。但是他这样的思想是不能得到大多数东林党人支持和理解的,最后也只能是在党内没有人搭理以至于郁郁寡欢,在东林党人集体遭到杀戳之前死去。
于是乎,对于需要清一色思想和纯度的东林党人来说,一旦掌权就会大肆清算那些持不同政见者。因此和阉党便结下了梁子。这不仅使得即使是以道德标准高自居的东林党人有结党营私之嫌,也使得自己的打击报复同样是为人所不解。
现在的一种提法是说东林党人是作为正人君子存在的,而对于魏忠贤之流只能是是一些小人,可是小人也许是人性恶所致,可是即使是小人也是不愿意一开始,就会对其大大出手的,尤其是在你掌握权利的时候,它一定会巴结逢迎与你,而这些却是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当时的赵南星和魏忠贤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礼部尚书赵南星为人刚严清廉、这位君子和魏忠贤是同乡,但是魏忠贤竭力要巴结它,可是赵南星却是从心里瞧不起魏忠贤,而且不时流露出鄙夷的态度。但是魏忠贤在起初还是想要与赵南星搞好关系,希望与之结交,并且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因为二人是同乡,关系好,自然是可以在朝里有个照应。但是赵南星不承情。而且还屡屡在朝廷之上用教训的口气,教训魏忠贤。甚至是老魏让自己的外甥登门拜访,赵南星也不给面子,甚至都不会见他。这些作为这能不让魏忠贤恼怒啊。此外另外,一位叫魏广徽的在作了大学士之后,因其其父与赵南星非常要好也是万历朝的名臣,但是即使如此,放低自己的身份,以子侄辈求见,也被赵南星顶了回去。这种种做法不仅惹恼了魏忠贤,也使得魏广徽十分不快,结果使得与魏忠贤联手共同对付东林党人。
于是乎,人们便不得对这些有道德洁癖的官场中人,他们的道德标准或是不愿意于小人为伍的思想,采取这样的态度还是需要商榷,因为即使是知道这些人是小人,也是需要与之虚与委蛇的。因为你们现在同朝为官,不是以自己的 好恶来取舍与人交际的,因为大处说是为国家社稷,因为彼此都是为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个人的好恶性情显然不是与同僚进行交际合作的必要条件。如果是那个处理好关系,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还是有益的,现在弄到水火不容,于己于国是不利的。作为政治家不是以单纯的君子面世也是必要的。如果你手中有权而不知灵活使用笼络人心网络人才,也就是玩不转,那么这样的清流名士也是与国与家不利的。“正气可敬,却微嫌刚愎,行事直通而行,不说后果,因而把一切游离分子都逼到阉党那面。”
自然,明朝的东林党人和阉党之间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国家治理的力量消减,因而明朝的灭亡似乎是在预料之中的。因此道德感对于朝廷命官来说,保持清廉是需要的。但是因为清廉而是的自己与整个官场对立,却是如此的清廉代价已经是不会起到正向作用的。
其实并非清廉刚直官员需要付出代价,在清朝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过同样是个案。这样的一根筋官员海瑞是,这位初出官场的年轻人亦是。
1808年江苏北部大水,嘉庆帝九万两白银赈济饥民,山阳县令王伸汉冒开机户。一人私吞两万五千两。试用知县李毓昌被派到山阳查赈,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王伸汉请出淮安知府王毂说情,又允诺给一万两银子,年轻气盛的李毓昌,清廉自励,坚不承受、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王伸汉竟然派人毒死了李毓昌,并以自缢身亡报案,王毂伙同同伙掩饰。后来经李毓昌叔父李泰清发现疑窦,赴京控告才得以真相大白。王毂之所以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为其掩饰,只是因为得到了王两千两银子的贿赂。
这是一位年轻气盛的一位官员的对贪腐行为进行斗争时,搭上了自己的生命代价。是一位自己不要钱而清廉致死的。而更多的贪官却是看到了这是一次贪污的好机会。
清朝中后期的俸禄并不高,只要是皇帝抓得不紧,那么下面官员就会继续自己的贪腐之为。而一些不谙世情的人,或是一些真正为官清廉的人,不仅不会得到已经结成利益团体的贪官们的称赞,反而会致自己于十分难堪的境地。
当官场上的贪腐行为成为一种习气的时候,当清朝的官场上的潜规则成为一种陋习时,如果你不贪腐,如果你自己独清没那么也是很危险的。有的不仅会在官场上孤立,同样也会因此而使自己陷入生死之忧。你的为官清廉的道德勇气,会遭致同僚的敌意。
嘉庆皇帝以为这是一件奇事,其实即使是在皇帝的眼里,这样的给钱不要,而因为拒收钱的年轻官员,而使得自己搭上性命的事情。其实正是说明了,在要钱已经成为官场的惯例时,不要钱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钱是违规为例的,那么李毓昌的死,就不是偶然的了。
可见,在同朝为官时,也是要考虑别人的感触的,帮你如果是自顾自己的一身正气和清廉,那么你会失去很多的朋友,你会在朝中无人为其掩饰一些小的过错,或许是没有人为你拾着什么,而只是自己在孤军奋战,一旦自己有闪失,那么就是灭顶之灾。
(济南 李华新)二○○八年十月二十六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