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讨论巴菲特,不论你是否同意,这确实是个问题。
在评论《巴菲特之道》时我就曾指出,任何一个阅读有关巴菲特的书的人出发点通常只有一个:学习大师成功经验,从而一夜致富。但是,他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如果仅靠几本书就能让人成为一个战无不胜的投资者,那么巴菲特也就不再富有传奇,因为人人都可以是巴菲特。
于是,这似乎成了一个悖论:既然读不读关于巴菲特的书和能不能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人没有丝毫联系,那么,我们还读巴菲特做什么?难道还有意义吗?
现实是,当你每多读一本有关巴菲特的书,你自信成为下一个巴菲特的梦想就逼近幻灭,而不是相反。以个人为例。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读过不下5本关于巴菲特投资技艺、成长经历的书,但每读一本新的,收获的边际效益却是下降的。如果说第一本记录巴菲特格言与评论的箴言集《沃伦·巴菲特如是说》让我激动不已、觉得掌握了价值投资的微言大义,那么到了第二本《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我差不多开始怀疑是否真的理解了巴菲特的聪明与财智,此时,我并没有在“全民皆股”的疯狂时刻进入股市,因此所谓的“价值投资”也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后来到了《巴菲特之道》,我认为我对巴菲特的解读不算深刻也算全面了。那本书以语录编写的方式,集中汇集了巴菲特对投资、商业管理、择业以及追求成功生活的最具智慧光芒的箴言。重要的是那本书还是由巴菲特的儿媳妇亲笔所写,也够权威了。不久后,我高举“价值投资”大旗进入股市,那时股市刚经历完“5·30”,又即将迎来“奥运行情”,对其充满了期待和寄托。但结果各位也都知道了,股市彻彻底底地响应“绿色奥运”的号召。至此,我相信我离巴菲特越来越远了,至少,我不够读懂巴菲特。
到了现在这本《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个人的阅读动机似乎也有点化整为零、重新开始的意味。除即将要引进出版的《滚雪球:巴菲特自传》外,这本《巴菲特传》算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本“官方”的巴菲特的传记。按理说,它是记录巴菲特通过投资成为世界首富(2008年,“福布斯400”美国富翁排行榜,巴菲特以620亿美元力压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传奇经历的重要书籍,也是我们学习巴菲特投资成功之路的绝佳参考文本。然而,正如我近来一贯坚持的论断,当读了这本巴菲特的传记,我们还是成不了巴菲特,哪怕是巴菲特一丁点对资本高度敏锐的嗅觉和悟性,我们也是学不来的。
书中记载,巴菲特5岁那年就在自家门外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又改卖柠檬汁,这次不是在自家门前,而是换到了地段更加繁华的邻居家门口。(请问,5岁的我们都还在干什么?)6岁时,巴菲特挨家挨户地去兜售批发来的可口可乐,他还把邻居都给动员起来去捡别人打飞的高尔夫球,清洁整理后转手加价卖出。(请问,6岁的我们有在干什么?)13岁的时候,巴菲特开始送《华盛顿邮报》,后来又送《华盛顿时代先驱报》。当时这个业余兼职的初中生每个月可以挣到175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标准白领的收入。(请问,13岁的我们又能干些什么?)到14岁,巴菲特就拿出自己积攒的1200美元,买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当上了小地主。(请问,14岁的我们……算了,还是不问了。)到了高中,巴菲特先后开了2个公司、当着老板,又兼职做送报的工作,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当时年仅19岁的巴菲特,却已经有14年的商业经验。
照此看来,说巴菲特天赋异禀并不为过。同样一个童年,当大多数人都还在玩泥巴、玩警察抓小偷的时候,巴菲特就在做生意、看财报、读商业报刊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天赋让巴菲特在起跑线上就赢了别人,在这个前提下,巴菲特的机遇也促成了巴菲特在事业上的起步和飞跃。书中写道,巴菲特在大学毕业前,热衷于投资炒股,但他和大多数散户一样,也只是看图表,做技术分析,猜股价趋势,到处打听小道消息,追涨杀跌,十足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股民,业绩也相当一般。后来,巴菲特读到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人》,一下子茅塞顿开,巴菲特认识到,原来真正的投资之道是价值投资。于是,巴菲特投身到哥伦比亚大学格雷厄姆门下读研究生。从那一刻起,巴菲特逐渐领悟到价值投资的真谛,他的投资业绩大大改善,个人财富也迅速增长,这为他后来成为世界级的投资大师奠定了基础。
从巴菲特的人生发展来看,很多是我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巴菲特的智慧、财商、情商,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它们有先天的基因,也有后天的成因,这正像秘鲁著名经济学家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一书所写的:“我们考察一下世界上最成功、最有钱的企业家比尔·盖茨,有多少人思考过一个开放的市场、透明的资本带给他的动力?除了个人天赋之外,他的成功有多少应该归结于美国的财产所有权制度?没有美国的专利法保护制度,他能创造出多少软件革新?没有可执行的合同,他能进行多少交易和长期计划?没有有限责任制度和保险条款,他最初能承担多大的风险?没有确认和储藏资本的所有权记录,他能积累多少资本?没有可换的所有权表述,他能汇聚多少资源?不能发行股票,他能使多少人变成百万富翁?如果他不得不在分散的村舍工业的基础上开展经营而无法用恰当的所有权工具把这些村舍工业组织起来,他能从多大规模的经济中受益?没有世袭继承制度,他如何把他的财富帝国交给他的子女和同事?”若把里面的比尔·盖茨替换成巴菲特,成功的奥秘亦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容易学会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却得不到巴菲特有的成就。
另一方面,正如《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里面提到的,巴菲特曾说:“我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家,因为我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一个比较好的企业家,因为我同时是一个投资家。”当多数人要么是投资家,要么是企业家,而不可兼得的时候,巴菲特却“两位复体”,这种经验让他在商业和投资领域都能从容地做出正确决策。
巴菲特说,他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享受赚钱过程中的快乐。其实,这话也可以用在我们阅读巴菲特传记的态度上。要谨记,学习巴菲特的目的不能全是赚钱,巴菲特的才能不是轻易能学得来的。有时候,巴菲特的为人、做事、投资的基本原则是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这些毕竟是大师的智慧,就像当年巴菲特跟随格雷厄姆的一番教导胜过十年苦苦探索,我们也希望能听巴菲特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此,有一点是巴菲特给我们最现成的启发,培养财商要从娃娃抓起!
【美】罗杰·洛温斯坦:《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中信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定价:49.00元。
二〇〇八年九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