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傅国涌的“大商人”,我想到了我在评论李·艾柯卡《艾柯卡自传》、《什么是真正的领导》时讨论过的对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三个称谓、三种层级的区别。
在我看来,生意人是泛称,凡处事行为只顾利益、精于算计的都可叫生意人。生意人一般以个体工商户者居多,草根特性明显,行业往往低端,事业刚刚起步。商人是生意人的升级版,是一个上位概念,指的往往是那些公司上了轨道、财富有了一定积累的经商者。此时,他们的野心会更大,手法会更新,眼界会更宽。对他们而言,尽管赚钱仍是唯一的不变的目的,但其实现的路径却可以千变万化,玩资本、做冠名、搞作秀,商人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当年的生意人所无法企及的。企业家则是经商者的“最高级”状态,企业家是生意人、是商人,但反过来却不能成立。到了企业家这个级别,创业、商业都得或多或少让位于事业,事业既包括具有愿景、目标、战略、规划的公司行为,也包括引领变革、担当建设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能被称为企业家的人,他已与单纯的赢利(商业)保持一定的距离,很多时候,甚至是超越,他借助商业推进文明、借助商业改变世界。企业家是商界精英,多半也是社会精英。然而,什么是傅国涌所谓的“大商人”,他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中,傅国涌以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和卢作孚等近代实业家为例,提出他们与资本家、富人和有钱人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大商人。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一种被傅国涌称之为“企业家精神”的人格特质。首先,企业家具有经济创造力(也就是内在驱动力),敢于挑战风险、勇于掌握新事业机会的创业精神。这一点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里有集中阐述,在德鲁克看来,企业家精神一定意义上是与创新精神相等同的,它包括追求产品和技术创新的精神、追求市场和需求创新的精神,追求组织和制度创新的精神。事实上,早在1934年约瑟夫·熊彼特就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或“实现新的组合”的创新者。其次,企业家要有核心价值观,若放在近代中国的语境下这就意味着他们要有建设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和担当。在当时,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现状一时之间实业救国、工业救国、民生救国、棉铁救国等理念大为风行,而张謇等近代企业家就抱着一不做官、二不从教的决心,终身以实业救国为己任。第三,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以赢利为唯一目标,重视社会信誉,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价值目标。例如,卢作孚信奉“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荣德生的座右铭是“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第四,管理制度化,现代企业不是旧式作坊,也不是手工生产,而是组织起来的大规模机器生产,从生产到经营,如果没有制度规范,一切都无从谈起。张謇在创办纱厂的时候就制定了《厂约》和一系列章程;而穆藕初则率先引入了美国最新的科学管理法,并使之本土化。
傅国涌指出:以上这四个特征缺一不可,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家的基本要件,共同构成了了通常所说的企业家精神。不难发现,傅国涌的“大商人”其实就是现代意义上所称的企业家。这就是为什么傅国涌把中国企业家的传统渊源归于张謇、范旭东、穆藕初等人,而非胡雪岩、张之洞或盛宣怀。尽管后者也开办企业,资本投入到运输、土地、房产、当铺、纺织、煤炭、金融等行业,也一度有济世报国的胸怀,但和张謇等不同的是,他们先是官,才是商,说到底企业不过是“用”,而不是“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出发点还是为了维护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的集权体制之“体”。也就是说,作为“自强论者”(洋务运动),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使清政府具备更强的经济实力,是适应时代的变化。对此,傅国涌的论断值得肯定,他说:“(胡雪岩等人)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最终未能超越身份的限制,踏入现代的门槛。”于是,在中国企业家传统的“寻根”过程中,傅国涌得到的结果是这个根不在胡雪岩身上,也不在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和徽商身上,因为他们只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身上还没有笼罩近代的曙光,他们充其量只是旧式商人——只有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和卢作孚才代表近代的方向,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式工业民营企业家的因子。
《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记录的正是这一些叱咤风云大半生的企业家们的故事。虽然他们在经营领域、管理理念、个性特征方面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开拓创新、探索实践、民族气节、社会责任方面却是相一致的。早在100多年前,他们就不断地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知识,建立科学机制、改革组织形式、打造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而实业救国的紧迫感、危机感和沉重感,又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发展教育、造桥修路、兴办图书馆、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和医院,大大地加快和推进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这么说,在商业改变世界、商业促进文明方面,中国近代实业家们为后世树立了标本和典范,他们为国为民的气节和理想也将深刻地影响铸就中国现代工商业的灵魂。
傅国涌:《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定价:45.00元。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