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从痛苦之身破茧而出,重获新生——读《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书评人:张目分 2009-02-23 11:06 赞[0] 收藏

 

认识你自己

这是2009年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我确定。像我这样读过很多书且自诩才高的人,很容易对一些冒犯或暴露自身缺陷的文化、观点、人物产生抵触,有时甚至表示为看见一两个词汇就感到厌烦的程度,比如“小我”、“临在”、“业力”、“本我”,这些词汇使我草率地把它们列入到我并不感兴趣的领域:佛学,禅学,或别的什么玄学神秘学之类。总之,这些东西与我无关——只要我不去选择它们。其实,与其说我不感兴趣,不如说那类东西我不敢触碰,一旦触碰,我会发现自己的心灵和思想的轨迹存在很多疑点,但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凭借那一套生活了几十年,哪肯轻易去否定?

这是从前的我,现在的我正在学习谦卑与仰望,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一刻都愿意吸纳新的东西。对不了解的事物,也不再轻易厌恶或排拒。我正是抱持这样既不带偏见也不带期待的心理而随意翻阅艾克哈特·托尔的《新世界》,读后却有意想不到的触动和收获,越读越觉得它的意义重大,越反刍越如是。

艾克哈特·托尔不是奥修,不是克里稀那穆提,却与这二位世界级的哲学家、灵性导师的思想气质接近,读奥修和克里稀那穆提的作品,读后常有蓦然醒悟、空灵美妙之感,但合上书仍不知如何处理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具体关系。他们二位太高远浩渺,无迹可循。艾克哈特·托尔刚刚好,他是从你我他之中走出来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深知平凡人的思想、困顿及背后的运作方式。

从前的我还不肯相信自己有心理问题,我曾经以为,童年的创伤、父母感情不和的阴影以及对他们对待我的方式所累积在我内心的自卑、恐惧、怨恨,早已经由自己知识、阅历、成熟度、被社会认可的程度的不断提升而自行解决掉了,我还以为,像我这样一个善良和有理想的人,一个追求高尚的人,一个能在困境中保持微笑的人,是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的。我相信我的看法也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真是这样吗?只要我们还有时时会发作的痛苦、憎恨、抱怨、愤怒、不满、愧悔,只要我们还没能处理好自己和他人(世界)的关系,还没和万事万物融为一体,我们就没真正清解掉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垃圾”。

“心理疾病”是国人忌讳的词,但随便我们用什么词代替好了,都掩盖不了它破坏性的本质,只是每个人程度不同。它就像病毒或恶魔一样,吞噬着我们与生俱来清洁的本性与灵魂。我猜测,生命的伟大使命之一就是找到并完善那本性与灵魂,这需要经年的不懈努力并时时保持内在的警觉,恰如古希腊神庙入口处的上方那句著名的话:认识你自己。

 

识别“小我”的多重面目

    认识自己需要认识一些我们常常以为“它就是我”的思想、模式或幻想,“小我”就是其中之一。用几句话界定和概括艾克哈特·托尔所说的“小我”是困难的,它需要层层解剖、分析,不加偏见地观察,这个过程本身非常困难,因为“小我”会本能地阻止或抗拒我们去觉察它,因为它想要继续存活并掌握对我们生命的控制权,不是吗?艾克哈特·托尔提醒我们,当我们一旦警觉或意识到“小我”,它的生命力就会转弱,本体的“我”——即“我本是”就会显露出来,带着意识之光。小我是无意识的。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何耶稣在被侮辱、钉在十字架时,还能呼喊:“宽恕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理解他人的无意识——即“小我”,是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当悲惨的损失发生时,你不是抗拒它就是顺应它。有些人变得尖酸刻薄或怨天尤人,有些人则变得慈悲、智慧并充满爱。顺应是指内在接受事物的‘本然’——你对生命是敞开的。抗拒是一种内在的收缩,更加坚韧了小我的外壳——你是封闭的。在内在的抗拒下你所采取的行动(可称之为负面的)将会产生更多外在的抗拒,宇宙也不会站在你这边,生命也不会帮助你。”这种感受我个人是深深有体会的,我也是经过痛苦的抗拒挣扎后才醒悟这个道理:内在抗拒下所采取的行动一定是负面的,并将产生更多的外在抗拒和负面效应,宇宙并没有站在我这边,生命也不会帮助我。那么,如何转换这种情势呢?托尔说:“当你内在能够顺应、臣服的时候,一个新向度的意识开启了。如果有可能或必须采取行动的话,你的行动将是和整体一致,而且具有创造力的智性会支持你。周围的情势和人们都会开始帮助你、与你合作。巧合自然发生了。如果当时不能采取任何行动的话,你会在随着臣服而来的平安与内在定静中安歇,在神之中安歇。”

    我必须大段大段地引用艾克哈特·托尔的原文,一则以我领悟之粗浅尚无能力用个人语言提练或阐述这本书的精义,二则它似乎不是一本合“逻辑”的书,也不是“由浅及深”渐进阐释的书,灵性、智慧没有逻辑或深浅可言。如果第一页你无法理解,很可能读到最后一页仍不知所云,亦或,你无论从哪一段开始读起都能深入其中。但我深信,这本不同于其它任何灵性方面的一本书,只要你静心阅读,它就一定能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你对自我的觉知。

    “很多人对于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是如此地认同——那个不间断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的思想续流,还有随之而来的情绪。如果你对此毫无觉知,就会认为你自己就是那个思考者。这就是小我的心智。我们称它为‘小我的’,因为在每个思想——每个记忆、每个阐释、意见、观点、反应和情绪里,都有一个自我感(小我感)在其中。从灵性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你的思想,你心智的内容,当然是被过去所制约的,过去是指:你的教养、文化、家庭背景等。这些都是你最强烈认同的。这个实体就是小我的本身。”

    “大多数的情形中,当你说‘我’的时候,其实就是小我在说话,而不是你。它包含了思想和情绪,还有你认同为‘我和我的故事’的记忆,还有你不自知而习惯性扮演的角色以及集体的认同,像国籍、宗教、种族、社会阶级等,它还包括了个人的认同,不仅是认同于个人拥有的东西,还包括个人意见、外表、长久以来的怨恨,或是关于你自己比别人好或不如别人的概念。”

    “抱怨是小我最喜欢用来壮大自己的伎俩之一。每个抱怨都是心智制造的小故事,让你对它深信不疑。无论你是大声抱怨还是在脑海中抱怨都一样。……怨恨是伴随着抱怨和为人贴标签而来的情绪,它为小我增添更多的能量。怨恨就是感到苦恼、愤慨、委屈或是受侵犯。你会因为他人的贪婪、不诚实、不正直、现在的作为、以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未达成的事、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而心怀怨恨。小我最爱这一套了。你不但没有忽视他人的无意识,也就是小我。有时候,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错误’其实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个误解,是受到制约的心智为了树敌,为了显示自己是对的或较为优越而投射出来的。有些时候,这种他人的错误可能确有其事,但是你愈聚焦于它,甚至排除了所有其他的事物,就会愈加扩大它。”

    “对他人内在的小我不予反应,是让你超越自身小我,同时化解人类集体小我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只有当你能够辨认出他的行为是出自于小我时,你才可能真正处于‘不予反应’的状态。当你明白他人的行为不是冲着你而来时,你原先想要反应的那股冲动就消失了。”

    “若对小我不予反应,你就能时常启发别人内在健全的心态。不予反应不是示弱,反而是显强。不予反应的另一个词汇是宽恕。宽恕就是去忽略,或是去看穿。当你看穿了小我,就能够直视到每个人内在都具有的本质——健全的心态。”

    “有时候很明显,小我并不真的想要有所改变,因为这样它才能继续抱怨个不停。你最大的保护,就是保持意识临在的状态。小我最大的敌人就是:当下时刻,也就是说,生命本身。”

“小我觉得每件事情都是冲它而来的。情绪因此而起,防卫性的心理,甚至攻击性都会出现。你是在防卫真理吗?不是的,在任何情况下,真理都是不需要防卫的。你只是在防卫你自己,或者说,你是在防卫那个自我的幻相,一个心智制造的替代品。也许这么说更正确:这个幻相在防卫它自己。”

“小我常常把意见、观点与事实搞混。它甚至分不清楚某件事情本身与它对事情的反应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每个小我都是‘选择性认知’和‘歪曲理解’的大师。唯有经由觉知,而非思考,才能分辨事实和意见的不同。你才能认清:在那一头是境况本身,而这一头是我对它产生的愤怒情绪,然后你才会明白,还有其它方式可以处理、看待和交涉这件事情。只有经由觉知,你才能看见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全貌,而不会采取一个受限的认知角度。”

 

你的怨气和幻相

读到“怨气“这一块的内容时,我穿越往事省视很多人:我,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我所知道的童年遭遇不幸的其他人……我试图通过这些散落在不同群体的个体之间的行为模式的共同点,来印证或检验艾克哈特·托尔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为自己找到不幸的源头并清理它。我曾经以为那些经年的痂早已经不影响现在的生活,却发现童年的创伤与恐惧感从未真正远离我,它乔装打扮成别的形式或幻相,使现在的我的创痛与童年时代如出一辙。

揭开无意识中的千疮百孔是很残酷的事,我们会发现自己比自己原以为的要糟糕得多,虚假得多,也虚弱得多。但那其实并不是“我”,而是“关于我的故事”。它们是生活的内容,不是我们的本质。

“怨气是一种与遥远的过去事件有关的强烈的负面情绪,那件过去的事得以持续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强迫性思考、不断地在脑海中重现事情的经过或是大声地对人述说‘某某对我做了什么’。怨气同时也会污染我们生命的其他领域。比方说,当你想到或感觉到怨气的时候,它的负面情绪能量就会扭曲你对某一件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或是影响到你现在对某人说话和行为的方式。一股强烈的怨气足以污染你生命的绝大部分,而且让你在小我的掌控中动弹不得。”艾克哈特·托尔的这段话是对的,这么多年我和母亲的关系紧张,我母亲和我父亲的关系紧张,皆源自我们过去的负面体验是如此强烈而难以磨灭,它总在无意识中强化我们对过去的抗拒、介意,分离了爱。“过去的事是无法阻止你在当下保持临在的。只有你对过去的怨气能够阻止你。到底什么是怨气呢?它就是旧有思想和情绪的一个负累。”

“你必须抱持诚实的态度,才能知道你是否还在豢养怨气,或是生命中是否还有你无法原谅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敌人’。如果是这样的话,请你在思想和情绪层面去觉察那股怨气,也就是,去觉察那个让怨气存活的思想,同时,去感受你的身体对这些思想的反应,也就是你的情绪。不要试着放下那股怨气,试图去放下、去宽恕,是没有用的。当你明白怨气只会加深虚假的自我感、让小我继续存活,除此之外别无他用的时候,宽恕自然会产生。只要看见了,就能释放。”

“过去是以记忆的形式在你之内存活,但是记忆本身并不是问题。事实上,经过记忆,我们才能从过去和过去的错误中记取教训。只有当记忆(也就是有关过去的思想)完全地掌控你的时候,它们才会变成负担,变成问题,而成为你自我感的一部分。你被过去所制约而形成的个性,就成了你的牢笼。你把自我感投注在记忆之中,视这些故事为你自己本身,这个‘渺小的我’就是遮蔽你真实身份的幻相,让你看不见自己是永恒无形的临在。”

 

你的痛苦之身在哪里?

    不知“痛苦之身”是否艾克哈特·托尔独创的词,但再没有这它更能精确地对人类内在小我及痛苦进行捕捉的词汇了。艾克哈特·托尔对“痛苦之身”的省察及运作方式的了解使我震惊,并相信这将是一本对绝大多数人会有帮助的书。艾克哈特·托尔提醒我们,我们的故事不仅仅包括了心智的记忆,也有情绪的记忆——不断被反刍的陈年情绪。“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都背负了很多不必要的重担——心理上和情绪上的。经由怨恨、后悔、敌意和罪疚,他们限制了自己。他们情绪化的思考已经变成了他们的自我,所以他们必须要紧抓这些旧有的情绪不放,以加强身份认同。”“因为人类倾向于让旧有情绪恒久存在,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带着累积已久的过往情绪伤痛的能量场,我称之为‘痛苦之身’。”

    “那些没有被完全面对、接纳和放下的强烈负面情绪,会残留余痛,然后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量场,在你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存活。它不仅包括了童年时的痛苦,还有后来在青少年以及成人时期加诸其上的痛苦情绪,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小我的声音创造的。”

    “痛苦之身有自己原始的智力,和一个狡猾的动物差不多。和所有的生命形式一样,它定期需要喂养——吸收新的能量——而它所赖以维生的食物就是与它自身能够相应的能量。任何痛苦的情绪经验都可以作为痛苦之身的食物。这就是为什么它会因负面思想以及人际关系当中的戏剧事件而茁壮成长。痛苦之身就是对不幸的瘾头。”

    “当首次发现,在你之内居然有个实体需要定期地寻求负面情绪和不幸时,你也许会很震惊。你需要更多的觉知,才能在自己身上看到痛苦之身,而在别人身上认出它是比较容易的。”

    “一旦那种不快乐的情绪掌控了你,而你不但不想停止,反而还想让其他人和你一样地悲惨,好以他们负面的情绪反应为食。”

    “当痛苦之身感到饥饿时,就会从休眠状态中苏醒,准备开始觅食。它可以经由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被触动,像别人说了或做了什么,甚或一个思想。如果你独居或是当时没有别人在身边,痛苦之身就会以你的思想为食。突然之间,你的思绪就会变得极端负面。一个快乐、正面的思想能痛苦之身来说是无法消化的。它只能以负面思想为食,因为只有这些思想和它的能量场是相合的。”

   “大部分的痛苦之身都同时要加诸痛苦给别人,并且让自己承受痛苦,但有些会是比较倾向做加害者或是受害者。两者都以暴力为食,不管是情绪暴力还是肢体暴力。有些觉得自己‘坠入情网’的情侣,其实是双方的痛苦之身非常互补因而产生吸引力。有些原来以为是天作之合的婚姻,到头来发现原来是地狱制造的。”

   

孩子的痛苦之身

    这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孩子也有痛苦之身!甚至每个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带着情绪的痛苦之身。他们还会借由吸收父母痛苦之身的能量而增长自己的痛苦之身。这给我极大的触动和改变,继而对女儿有了更多的包容和耐心,亦对我自己有了更多的觉察和控制(不是强行忍耐或压抑)。“孩子也有可能从父母那里承接了他们的痛苦之身,所以父母可能会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高度敏感的孩子也特别容易被父母的痛苦之身影响到。目睹父母演出的疯狂戏码,带给孩子无法承受的情绪痛苦,所以这些敏感的孩子长大后就常常会有沉重的痛苦之身。很多父母想要在孩子面前隐藏痛苦之身,所以商量好‘我们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吵架。’这是骗不了孩子的。因为即使父母试着保持礼貌来说话,但家庭中还是会弥漫着负面能量。被压抑的痛苦之身极度地有毒性,甚至比公开活跃的痛苦之身毒性还大,这个心灵上的毒害会被孩子吸收,而用来建立发展他们自己的痛苦之身。”

我自己曾是上述这样一个“不幸福”家庭中的孩子,童年时父母的恶劣争吵、少年时他们的冷战都给我心灵带来的伤害,也直接影响到我对自己婚姻的态度和反应:我拒绝拥有和父母相同的婚姻,所以我很快离婚了。可是,我的痛苦之身并有随着离婚或生活的改变而消除,它仍然投射到我的每一段感情关系,一旦它出现不和谐音,我的拒绝情绪就会上来,想要放弃或中止。

“父母通常很想知道应该怎样应付孩子的痛苦之身。当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应付得了自己的痛苦之身吗?他们是否在自己身上已经看到它了?他们是否能够保持足够的临在,在痛苦之身被触动的时候就能够觉察到那股情绪,使它没有机会转化成思想,并且因而变成一个‘不快乐的人’?”

所以,如果父母真的关心孩子,省视自己才是最有必要的。尽量修缮现有的婚姻而不是草率离婚,尝试和伴侣一起发现并解除各自的痛苦之身,对孩子和婚姻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你已经离婚或婚姻不得不解体,那么应该积极启发孩子在对这一切负面状态的反应中保持观察的能力,也就是临在。“这会帮助孩子不与他的痛苦之身认同。你也可以用孩子的语言和他们谈谈你自己的痛苦之身。痛苦之身通常不会就此被制止了,也许孩子根本不听你说的话,但是,即使在痛苦活跃的情况下,在孩子意识的背景中,还是会有些微的觉知存在。几次之后,觉知会成长茁壮,而痛苦会减弱。孩子就会在临在中成长。”

 

找出你的本来面目,重塑自己

    认识自己、重塑自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果我们仍渴望获得真正有意识的自由、幸福而不是白痴式的,那么至少值得试一试。艾克哈特·托尔提醒我们应该“找出你的本来面目”。同时他提供了宝贵且有说服力的方法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辨别我们内在的空间而不只是看到生命外显的内容。如果继续连篇累牍地引用原文,我可能会抄下整本书。所以,你最好亲自买一本来读,它将带给你触动、震撼、惊喜、颤抖以及生命能量的更强大、更和谐音。这么说吧,一旦你发现它的意义,怎么夸大都不过分。此外,对像我这样一听“佛陀”、“禅宗”就头疼又没有时间读专业心理学著述以自疗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平易近人又非常实用的书。如果你悟性更高,真的能从中领悟到更高的灵性与智慧。

以我自己这一周和女儿的互动、与自己相处的情况来看,我发现改变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内在的转换往往就在与小我对抗的那一瞬间即完成,通常我们可以做到比我们所想象的力量大得多的程度呢。这说明对当下“保持临在”是可以经由诚实的省视和有意识的训练而做到的。“当下”总是这样:“你要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我会以你对待我的方式对待你。如果你视我为问题,我就会成为你的问题。如果你视我为障碍,我就会成为你的障碍。”一旦最细微的转换开始运行就会带来一系列正面的能量支持它,并随之提供更大的转换。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过去所遭遇的一切,也无法改变人人都有“痛苦之身”的事实,那么至少可以通过增强自己觉察的能力和控制的力量,从而削弱它的破坏性,使痛苦不至于持续存活且不断更新。我们的生命也将永远都能与“当下”保持联结,而“当下”才是最强大也是最“本我”的状态。我居然现在才发现,“每一刻都是崭新的”——这看似极普通的标语式的句子却蕴含了生命的最高智慧。

    最后,我谨代表我本人感谢这本书的译者张德芬女士。还要感谢胡因梦女士,我是因为她推荐才买的这本书。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女儿以及所有曾在我生命中停驻的人,正是他们给了我鲜活的生命体验且丰富的自我研究“案例”,使我得以接受考验。感谢一切。我仍在学习、探索及有待改变之中,这将是一条贯穿整个生命旅程的路。

 

 

 

                                              2009222于南京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台湾身心灵导师胡因梦、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倾力推荐)

作者:(德)艾克哈特.托尔 著;张德芬 译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6-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肖雄
  • 个人名片 王祎彪
  • 个人名片 刘繁一
  • 个人名片 徐风
  • 个人名片 白桦
  • 个人名片 王维成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