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不应当成为中国经济金融开放的顾虑性阻碍性因素反而应当成为中国经济金融融入全球化的一个新起点。在最近若干年的金融开放实践中,中国最值得肯定的是对金融市场开放持积极态度对资本项目则实行了极其审慎的逐步放松对资本项目中的许多细项仍实施严格管制的策略,这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外国资本进入不得不采取投资入股收购股权等长期稳定的方式,避免了短期投机资本可能对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造成的外部冲击。在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开放上,最近三年多来最大的争议是所谓中资银行股权出售价格过低外资投资收益过高等问题;持批评意见的大体是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当年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特殊历史背景不大熟悉的人士,实际上,在上述四大行财务重组之时,在外部引资之前,国家已有意安排争取内资企业特别是许多有实力的巨型国有企业先入股,但我们自己的企业当年对几家银行的发展前景普遍看淡股权出价过低,而境外战略投资者出价却远高于内资国有企业。从事后结果看,由于外资入股比例始终被控制在20%左右,因此,在几大银行上市后股价上涨所形成的增值中,国有股权的市值收益既远超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权溢价收益,也数倍于国家当年所投入的财务重组成本。由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中国的许多引资金融机构已经在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公司治理、决策机制。信息披露、产品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不仅仅是为了履行当年为加入WT0所签署的各项双边或多边协议的策略性行为,也是从经济发展长远考虑所采取的一种自觉战略行动。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成长速度之所以比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竞争类型相当的国家更快,除了内部政策因素外,主要差异就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国比新兴市场国家中的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更多更快地吸纳了境外资本且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使得中国在内源储蓄极为充裕的条件下又获得外源储蓄的补充和技术、管理、国际营销经验的添加。从这个角度说,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积极开放政策是中国创造了连续50年高增长奇迹的重要经验之一。可以认为,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在金融开放方面又给中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美国欧盟等重要经济体普遍遭受危机创伤后,中国会成为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金融投资目的地,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也会使中国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一支最重要的稳定力量。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还能够吸纳大量国际投资,我们可以在中小型机构引资、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引资等方面加大开放力度,在运用主权财富基金参与全球金融市场方面增加投入,支持具备资本实力和相应人才基础的金融机构在国外并购和拓展市场。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及随着而来的外储资金高效率运用问题应当成为中国全球化金融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中国应当有两到三个主权财富基金的运用主体形成既分工协作又合理竞争的关系,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用成功的投资方向选择和风险控制机制为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奠定稀缺性资源的稳定供给通道并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