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不能一概排斥传统文化,还要学会汲取并善用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做到科学地“古为今用”。要知道,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前,我们纵然怎样热衷于创新,也必须首先做一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
当创新主体从政府下移到企业,让企业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如同可以赢得成功的利益一样,我们才会看到失败的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大,谁拥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实际上表明了谁拥有着实实在在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向现代化进军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当前有些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影响着人们对创新的本质认识,是极不利于创新实践的。
传统文化是扼杀创新的吗?
常听有人动辄将创新不足归咎于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抵制、排斥创新的,是扼杀创新人才的。所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痛加批判、改造,不然,所谓创新就永无出头之日。
毫无疑问,创新需要文化环境的支持,创新文化的营造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言本身也包含着文化上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文化创新,也就没有创新文化,自然也无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看重文化创新显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着力点。
但是,由此是否就一定要把传统文化完全视为与创新水火不相容而加以彻底否定呢?在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不利于创新及创新精神弘扬的消极面或消极因素,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本身就是历代先圣先贤、志士仁人着意创新的凝结与缔造,其基本面鲜明地辉映着创新的光彩。难道孔老二的儒学中就没有创新的倡导吗?“胡服骑射”是什么?不仅是汉民族始终流淌着创新的血液,既使是其他民族也用创新的思维适应着汉文化的巨大包容。从唐太宗任贤不分民族、霍去病少年封侯以及“仁中取利,义中求财”的商业伦理中,难道看不出一丝一毫当今创新时代的传统基因吗?与“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并存的,不同样还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等格言名句吗?多少文人奉行与恪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条,才有了辉煌璀璨、流芳百世的唐诗宋词等,这难道不正是不竭创新的精神写照和生动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