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承载的不仅仅是成千上万的文字,更是闪烁着无数智慧的思想结晶,是教育家用一生的心血铸就的不朽丰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苏的文章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概述,也有实际应用的操作范例,有的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而有的则可拿来即用。他的思想不会关注一堂课,一个课题完成或某个学段的任务。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整个生态环境,是真正的“教育”。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茫然”而找到了答案。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今天学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巩固练习的时候,还有一些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一本充满着教育智慧的书,各位同仁,让我们走进教育名家,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你一定会收获多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