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故事人物杜拉拉的职场经历和心路历程能在让人从心底里产生一种共鸣和认同感。书的自序中说到“小说的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走正规路子,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而这样的描述应该是绝大多数在职场,尤其是在外企工作的人们所要走的或是正在走的道路。杜拉拉的故事之于我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为自己工作而不是为公司工作;
对于大多中国人,特别是70年代之前的人们,在**主义理想的土壤中萌芽成长,打小就接受“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牺牲小我顾全大我”崇高思想的教育,自然而然这些骨子里的东西带到了成年后工作的地方。但是,这些工作地方却早已不是小学课本里的国有企业或是集体公社,无论是外企还是私企或是上市公司都是资本盈利的场所,而工作已不再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而变成了帮助资本获利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利益交换,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首先是建立在利益交换基础上的。所以,在职场中,员工的首要考量不是企业而应该是自己,同样的,企业永远不会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盈利之上。眼前金融危机下大量的裁员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看着身边的同事抱着纸箱离开的情景,感触颇多。当然,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利益如果能达到一致,那就皆大欢喜了,否则就要做出抉择,这一点倒是和政治课本里集体主义原则的描述相吻合。明确了这一点,相信不会再有“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却得到这么少?”之类的抱怨了;明确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要去建立个人和企业(具体一点是你的老板)的一致性了;明确了这一点,你才能更坦然地接受你所面对的现实。杜拉拉就是这么一个聪明人,她善于不断分析总结不断改善提高而最终获得了提升,值得大家学习。
二、学会运用一些实用的管理工具;
设定目标用SMART,分析问题用SWOT,陈述事情用STAR,规范流程用SOP,还有绩效评估中使用的360度反馈,还有第二部里面的开会的原则,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管理工具,书中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运用这些工具的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让人受益匪浅。
三、不要奢望找到一块工作“净土”。
很多人是通过跳槽来表达对现有工作的不满,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现实是即使你离开了现在的公司(垃圾公司),你的下一家公司未必就不是一家“垃圾”公司,甚至可能更加“龌龊”。简言之,普天之下没有一个公司是传说中的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故事中杜拉拉所在的500强的DB公司也好,现实中的IT巨人的微软也罢(微软中国的总裁经历不断更迭从杜家滨、吴士宏、高群耀、唐峻、陈永正到现在的梁念坚)。细细品来,颇为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