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圣经》
——读《德鲁克日志》
管理者读书,要读谁的书?读什么书?多年来寻找这个答案:读了这么多管理专著后,我的心得是:读一个人,就读德鲁克;读一本书,就读《德鲁克日志》。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他一生总共写了39本书,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文章30余篇。并且这些著作被译成了37国文字,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发行,由此获得了美国公民最高荣誉“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同时,世界各地的大学授予他25个荣誉博士头衔,其超级粉丝也绝对是重量级的:
-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最深。”
-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德鲁克是一盏指引我们的明灯,他的著作让我们走出迷雾,找到方向。”
- 权威媒体《经济学人》:“世上如果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人必定是德鲁克” 。
《德鲁克日志》是由追随德鲁克28年的嫡传弟子,美国克莱蒙特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教授约瑟夫·马恰列洛(Joseph A. Maciariello)教授精心编著的,全书53万字,400多页,采用了一年12个月,365天日记的体例,可以说是一本“德鲁克式语录”。
管理就像迷宫一样,充斥了千千万万个岔路口。绕呀绕,转哪转,很难找到出路,甚至会忘记来时的路。向左还是向右?《德鲁克日志》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如果要概括《德鲁克日志》其人其书,思卓归纳为三个关键词:管理圣经,企业家的达·芬奇密码,从熊彼特到德鲁克的DNA。
管理圣经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德鲁克毕生著述的39本著作、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30余篇文章,以及未在传统媒体发表过的论文摘取精华。《经济学家》赞誉为:目前为止的管理理论,最多只产生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那就是德鲁克。
二三流的学者往往学艺不精,领悟不深,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半生不熟,往往繁复难懂,读起来也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然一流大师的东西反而浅显易读,《德鲁克日志》中写道:
“人的能力越强,缺点也就越多,这好比山峰越高,峡谷就越深”。
“好人的说法不成立,因为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人好在哪里”。
9月20日《人事决策》: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利用员工的长处去创造生产力,他根据员工所能处理的事情来安排岗位和晋升,并不是去缩小他们的缺点,而是使他们的优势最大化。
4月3日《绩效精神》:组织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未来的机遇上,而不是集中在过去的问题上。
真理总是那么简单,精品总是那么容易消化。
最近看到两本书,都叫《管理圣经》,一本是德国人赫尔穆特·毛赫尔写的,一本是美国人鲍伯·尼尔森写的,写得也不错,但是标为<圣经>,不免“农夫山泉,有点酸”。小烧叫小烧就挺好,没必要冠之以“山寨茅台”。
说起圣经,不由想起,耶稣33岁而亡,而后弟子著《圣经》;孔子73岁而终,其后弟子著《论语》。相比之下,德鲁克年逾九旬仍撰述不辍,创作了这本《德鲁克日志》。它是德鲁克毕生作品的精华,是由95年生命历程、62年管理生涯,精心酿造出来的。正如茅台之30年陈酿,红酒之太阳王路易十四,真材实料,甘美醇厚。
这本书对于管理者的意义,有如《论语》之于儒家弟子,《圣经》之于基督徒,也可以这样说:《德鲁克日志》是企业家的《论语》、管理者的《圣经》。
企业家的达·芬奇密码
“德鲁克迷”们收藏德氏著作,《德鲁克日志》是首选。本书在操作性、实践性上堪称德鲁克作品之冠。我归纳了一下,这本书至少涉及管理实践中的26个主题:包括创新、变革、战略、决策、组织、目标、计划、领导、绩效、沟通、宗教、政治、经济、人性、工作、信息技术、成本控制、核心能力、企业宗旨、社会责任、政府管理、非赢利组织、社会生态、知识管理、商业伦理、竞争情报等。
本书脉络清晰,在每一篇的下边都提出了一个行动指南。
6月11日里的《良禽择木而栖》:你如果想取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在合适的组织里从事合适的工作。
下面的行动指南里提出:你身处的组织适合于你吗?理由是什么,如果不适合,不妨另谋他就。
可以说这是一本“管理者成功速查手册”。举几个例子,如何提升绩效?1月14日的“管理者的态度”提出两点:
一是把重心放在解决人力问题,关注人力资源比物力资源重要。
二是放在态度上,人力资源利用中,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如何选择领导?挑选什么样的人做领导:
4月5日“挑选领导”标准简单到只有一条:是否愿意让你的儿子为那个人工作。
4月8日,挑选人才的决策步骤:简单而实用。马歇尔将军的经验:第一步:仔细考虑任务是什么?第二步:有哪些人选;第三步:那些人适合;第四步,证实谁最适合;第五步,帮助他们计划与实施。
用人失败,往往是省略了关键的一步,钢铁就是这样锻炼废的。
如何提升执行力?10月5日的“将决策转化为行动”中回答五个问题:
决策必须让谁知道?必须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贯彻落实?应当由谁来采取行动?这一行动包括哪些内容?是否与决策者和执行才的能力适应?
一个大师,谈的并不是虚无的理论,而是非常浅显的、可操作的方法,让你明白到无须再次消化,实用到你照做就行。
诚然,《德鲁克日志》和世界上任何一件东西一样,也有着它的不足之处,书中某些主题归类不够,比方说,创新问题、领导力问题、分散在几个部分里,不便于查阅。但瑕不掩瑜,他的精神实质仍给我们读者以方向。
从熊彼特到德鲁克的DNA
经济学鼻祖熊彼特深刻的影响着德鲁克,他不仅具有和熊彼特相同的管理基因,还超越了熊彼特,成为享誉全球的现代管理学之父。
德鲁克之所以为德鲁克,用两句诗词来说:一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二是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何解释呢?梅花香自苦寒来,追求完美;为有源头活水来,善于学习。
1994年12月,一位36岁的年轻人拜访德鲁克,在吃饭的时候说:我怎样回报你呢?德鲁克说:你已经回报我了,今天和你的谈话中,我已经学到了很多。“刹那间,我顿悟了为什么德鲁克先生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他不把自己当作一位大师,而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学生。对于许许多多管理学的专家而言,他们必须要说什么,而德鲁克先生则觉得自己必须要学什么”。正所谓教育以父母之心,学习以赤子之心。
后来,吉姆-柯林斯成了大师。而且是美国最炙手可热的管理大师,一般演讲标价每小时6万美元,每月工作半天,一年不少于300万美元的收入。
也许因为德鲁克是基督徒的缘故吧,《德鲁克日志》的字里行间,不时透出对管理者的人文关怀:
只有同情能够拯救认知,我所担负的无以言传的责任的认知,是对精神的认知。社会需要一种精神价值的回归,——并不是说要抛弃所有物质的东西,而是为了使物质充分创造价值。
12月23日《精神的价值》:人绝不仅仅是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是什么原因使德鲁克如此与众不同呢?一件事情可能影响了德鲁克一生:1950年1月3日,41岁的德鲁克跟随父亲去拜访誉满全球的经济学家,66岁的熊彼特,当时他仍在哈佛大学教书,同时在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职位上表现活跃。当时问到熊彼特:“你现在还会提到,希望后人怎样记得你?”熊彼特听了放声大笑,因为年轻时,熊彼特希望有人记得起他曾是欧洲最伟大的情圣、最伟大的骑师,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熊彼特回应:“以我现在的年龄,已经能体会到,光让别人记得你的著作或理论还不够,除非你能让其他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才算真的有所作为。”
这次会面后5天,熊彼特辞世而去。“让别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熊彼特对德鲁克做到了这一点,德鲁克对更多的人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超过了他敬爱的老师。
二次世界大战中,首相丘吉尔将《经济人的终结》作为军官学院预备生的必读之作。当今世界顶级企业默克、宝洁、GE和摩托罗拉公司等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付诸实践,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有两种东西改变这个世界,一种是笔(思想)来改变世界,另一种是用剑(武力)来改变这个世界,德鲁克选择了用笔来改变世界,而且重新改造了很多手握宝剑者的思想。
“让别人的生命因你而有所不同”,熊彼特是这样,德鲁克是这样,《思卓读书》也应当是这样:“让别人的生命因品读好书而有所不同”。
(杨思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