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和市面上流行的“领导力”的定义说再见的时候了。它们总是过分强调领导者要善于描绘愿景、鼓舞人心、组织协调、以身作则,为的是指引道路、使人信服或得到忠实的追随。然而,当这些定义一味地教导(或暗示)人们如何说服他人、使团队唯自己马首是瞻,而并不正视复杂而又多样的组织问题、直面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现实环境时,这意味着,过去人们很多信以为真、并奉为行动指南的领导力学其实是错误的。
对此,迪恩·威廉姆斯认为,当今社会缺乏“真正的领导力”,那些横行于世、广为流传的领导力实际上多是华而不实的“伪领导力”。他进一步指出,尽管这样的领导力有时也能引得人们不知疲倦地遵从,或表现得卓有成效,但对于亟待解决的问题、困难,它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束手无策。事实上,在伪领导力的误导下,即便领导者的用心是良善的,出发点是好的,最后也可能危害团队或更大的系统机制的长久活力和福祉,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什么才是威廉姆斯所称的真正的领导力呢?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负责任、值得效仿的领导者呢?所有的答案都留在了威廉姆斯新出版的《向领袖学习领导力》一书中。
该书与多数领导力的著作不同,它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如何炮制愿景或煽动大众的方法,而在于告诉领导者如何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审时度势地思考与行动——这便是真正的领导力。在威廉姆斯看来,能称之为“真正的”,应当是一种能使人们理性看待现实,改变其观念、习惯、做法和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从而帮助他们坦然应对挑战、积极改善生活的能力。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乎有多少追随者,也不介意自己的地位高低和利益得失,它的要义在于正当地行使权力,带领团队正视现实、直面困难,以不凡的智慧和果敢的行动去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而实现既定目标。其中,威廉姆斯多次强调真正的领导力当务之急要面对现实,正如他在书中写道,“必须为真正正确、负责任的领导力重新定义——这个定义将不再强调领导者—跟随者与目标的关系,而是强调领导-团队与现实间的彼此联系”。
于是,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威廉姆斯会将领导力模型分成六种,以面对不同状况下的情境领导。它们是:应对阶段的挑战、发展阶段的挑战、转型阶段的挑战、维存阶段的挑战、创新阶段的挑战和危机阶段的挑战。不同的阶段,领导者和团队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各不相同,因此所需要的领导策略和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在应对挑战里,团队或团队中的一部分人正在逃避某些现实问题,为此,领导者要刺激团队或决策者转变思考的角度,重新思考原有的想法与观念,面对现实,采纳与实际情况更加相符的其他办法。又如,在发展阶段的挑战里,领导者需要避免团队进入“路径依赖”,找到能激发人们潜能的有效办法。再如,在转型挑战中,领导者需指挥整个转型过程,重新设定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当然,威廉姆斯也一再声明,并不是所有的挑战都能被整齐的归入这六类,他仍在寻找更有效的划分办法。但目前的六类分法足以帮助领导者很好地分析过往与现在的行为,指导他们用合适的技巧克服出现的困难。
为了论证其观点,威廉姆斯举例了多位历史上伟大的、赫赫有名的领导者,如甘地、马丁·路德·金、丘吉尔、曼德拉、李光耀、纽约市长鲁道夫·朱利亚尼等。但威廉姆斯也客观地指出,即便是这些声名显赫的领袖,当他们运用权力时,也未必能在所有的情况中都将真正的领导力运用得当。就像是那个在动员英国对抗法西斯斗争中展现出卓越领导力的丘吉尔首相,在战争结束后的大选中落败。原因很简单,同样做派的丘吉尔适合在应对挑战或维存阶段中领导,这样的风格却不一定适合发展阶段或创新阶段的领导。当时,民众普遍对丘吉尔在战后英国经济重建和发展没有什么信心——这个例子恰恰证明了真正的领导力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过去曾带给领导者成功的行为模式,未必也能在全新的、情况不同的情境中带来成功。那些依赖自己的个性和好恶、不区分事情的具体情况、在领导策略上总一成不变的领导者,并不能一直保持成功,失败对他们来说是早晚的事情。
不管之前你是否意识到,或者意识到并不以为然,但在威廉姆斯《向领袖学习领导力》之后,你应当明白实施真正的领导并非易事。在全新的挑战、责任和机遇面前,即便是一度功成名就的领导者也必须不断地追寻智慧,弥补缺陷、减少犯错,增强应对棘手、复杂情况的能力——何况我们都不曾是那样。威廉姆斯告诫我们,所谓真正的领导力,绝非天生,亦非泛泛空谈,而是能面对问题运筹帷幄、灵活变通。
【美】迪恩·威廉姆斯:《向领袖学习领导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定价:39.80元。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