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林奇写的第一本书,前段时间读的《战胜华尔街》是他的第二本书,林奇的书被《华尔街日报》称为“全美第一号畅销书”,可见它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并不打算长篇大论的论述什么投资理论和心得体会,只想简单的对书中内容作些介绍,对林奇感兴趣的朋友请读原著。
我以为,炒基金就是炒基金经理,真正有水平负责任的基金经理并没有几个,林奇说基金经理们大都“浪得虚名”,是群“乌合之众”,我看也差不多,但如果你幸运地买了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或林奇的麦哲伦基金,赚钱也不是件困难的事。炒基金就是炒未来,慎重选择,一旦选好就不要乱换,抱定“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坚强信念,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炒基金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低。基金经理们大都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为了自己丰厚的薪水不受影响,他们才不去冒大风险呢,可是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没有大风险就一定不会有大的收益。总之,基金是为那些想赚钱又不想操闲心的人准备的理想的理财品种,如果买了基金又整天牵肠挂肚那就得不偿失了,还不如换只股票实在。
再说股票。彼得·林奇把公司股票分为6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隐蔽资产型。就中国现在的公司来看,大盘蓝筹股大都属于缓慢和稳定增长型。一些规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长性强的公司最有可能成为快速增长型公司,创业板推出之后,就会涌现出一批能够上涨10—40倍甚至上百倍的快速增长型公司。汽车、航空、轮胎、钢铁、水泥、有色以及石油化工等公司都是周期型公司。一些st公司如果没能破产或被大型公司收购,就有可能成为困境反转型公司。隐蔽资产型公司最不好寻找,前段时间有人说,地产行业如万科有大量的隐蔽资产,不知是否可靠,但我感觉军工行业因其行业的特殊性,也有可能存有隐蔽资产。
林奇的13条选股准则:
公司名字听起来枯燥乏味,甚至听起来很可笑则更好。如;自动数据处理公司。
公司业务枯燥乏味。如:瓶盖瓶塞封口公司。
公司业务令人厌恶。如:油污清除、肠类副产品等。
公司从母公司拆分出来。
机构没有持股、分析师不追踪。
公司被谣言包卫:据说与有毒垃圾或黑手党有关。
公司业务让人感到有些压抑。
公司处于一个零增长行业中。如:殡丧服务行业。
公司有一个利基。所谓利基,就是大市场中的缝隙市场。中国有句话,叫做“夹缝中求生存”,说得就应该是利基问题。
人们要不断购买公司的产品。如生产药品、饮料、剃须刀片或者香烟的公司的股票。
公司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
公司内部人士在买入自家公司的股票。
公司在回购股票。
林奇避而不买的股票:
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小心被吹捧为“下一个”的公司。如:下一个微软,下一个麦当劳等。
避开“多元恶化”的公司。
当心小声耳语的股票。这些都是一旦冒险成功将获得巨大回报但成功机会非常微小的高风险股票。如:包治百病的草药,高技术材料,据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发现等。
小心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的股票。
小心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能够吸引投资者买入,从而提高了买入价格。
林奇认为的12种关于股价的最愚蠢且最危险的说法:
股价已经下跌这么多了,不可能再跌了。
你总能知道什么时候一只股票跌到底了。
股价已经这么高了,怎么可能再涨呢?
股价只有3美元,我能亏多少呢?
最终股价会涨回来的。
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
等到股价反弹到10美元时我就会卖出。
我有什么好担心的,保守型股票不会波动太大。
等的时间太长了,不可能上涨了。
看看我损失了多少钱,我竟然没有买这只大牛股。
我错过了这只大牛股,我得抓住下一只大牛股。
股价上涨,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对的,股价下跌,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错的。
最后,我想再一次表达对彼得·林奇的崇敬之情,虽然他的有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股市,有些观点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去验证,但实实在在的说,是他改变了我对股市的认识,并意识到我一贯的炒股思路原来还存在着那么多的问题。在此,衷心得道一声:谢谢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