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邦国林立,为什么富的这么富,穷的这么穷,而且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正如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的力学》(“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文中所感叹的:“各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大得让人难以置信,……一个人一旦思考这些问题,那么他就不再想别的事了。”
地区与地区相比,公元1000年时世界上最富和最穷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是1.1比1,现在是19比1。国与国相比,今天富国瑞士和穷国莫桑比克的贫富差距是400比1。早在1817年,英国人口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在给其好友、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的信中就说:“探寻国富国穷的原因是政治经济学一切研究的重中之重”。近200年后的今天,研究还在不断地继续,但是至今却仍然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法国哲学家、作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感叹道:“我对历史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
探索,是因为有谜的存在;解谜,是研究的用意所在。中国古训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疑,这是很高的要求,很难达到,但起码可以作为学者努力的方向。《黄帝内经》曰:“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意思是说,博古必要通今,做学问如果不探讨古今延绵演变的因果关系,很容易落入偏见,是不可取的。
人类历史自出现国家以来,就伴随着大国的兴衰更替。历史上的中国并不是毛泽东主席曾所说的“一穷二白”的国家。如果用人均GDP来衡量,700年前的中国是地球上最富最发达的国家。大约在公元1000年,中国人改进了磁铁罗盘并用于航海;公元1045年,中国人毕昇开始了活字印刷术。当时开封是中国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在宋代,这里是首都,有上百万的人口,相比之下,伦敦仅有1万5千人。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直观地炫耀着历史上开封的辉煌。桥上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茶楼和饭馆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