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文革的人对8个样板戏都会有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它的水平相当高,有汪曾祺、阎肃等造诣深厚的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戏曲家、作曲家、舞蹈家的加盟,更是因为它在全国的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大中小学校、农村、街道全方位的普及。文革中大多数人都会哼哼几句样板戏中的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瞧瞧,哪一个不是耳熟能详的段子?一点也不逊于现在流行的“黄段子”。
我所在的矿山当然不能在普及样板戏问题上落后别人。但在我的记忆里,矿山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没有演出过样板戏,而倒是我所在的小学六年级班演出了京剧《红灯记》全剧。县评剧团也给产业工人送来了京剧《沙家浜》,就连矿山附近的农村,《人民日报》发表的调查报告《从三个大队教育革命的实践看贫下中农怎样管理学校》中大队之一的松树沟大队也送来了《红灯记》慰问工人老大哥。但群众性普及革命京剧样板戏并不仅仅是现在的文化娱乐,它包含着当时玩政治的人的险恶用心,即用样板戏作为打手,攻击“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击倒、打垮那些“文艺黑线上鼻祖”,并以此统治意识形态。而江青更是以此为资本,要想成为中国的“文艺旗手”,逐渐完成她的“女皇”梦。
文革中善良的公民都被鼓动成为了狂热的“革命造反者”,领袖终一不二的信徒。学唱京剧样板戏必然倾注了极大革命热情。但京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唱得好,因此在普及样板戏时必然有优劣之分。以我所在矿山演唱的三场样板戏来看,县评剧团当然是上乘的,次之是小学生的演出,最后是生产大队的演出。
县评剧团在文革中不演评戏了,改为专唱京剧,男女主角分为A、B角。“九大”后县评剧团到矿山演出京剧《沙家浜》评剧演员唱京剧,对我们普通百姓来说,也分不出个差别来,总觉得那些演员都是“腕”,看得挺过瘾。但一个武生演员在《夜袭》那场翻跟头不慎翻出了舞台,所幸只是轻伤。
小学6年级的学生演京剧《红灯记》全剧,这在全国应该说也是少见的。那时全班除了我是“黑五类”子女外,其他人全都有角色。其中同学封某,个头小日本兵也捞不上演,只好捡个拉幕的活干。此次演出矿山俱乐部坐无虚席,小演员一板一眼的,很是认真,博得了他们父辈的热烈掌声。矿山工人子女普遍学习不好,文革后恢复高考,那些演戏的同学一个也没有被大中专学校录取,反倒是改革开放后大部分陆续下岗了。那个拉幕的同学后来在当地造成了一起轰动不小的枪击案,被政府处以了死刑。
松树沟大队来矿山演《红灯记》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矿上用大喇叭连续通知了好几遍,但终因此时工人对看过多遍的样板戏已经开始厌倦了,况且白天还有繁重的劳动,所以没有几个人去看演出。孩子们总是爱看热闹的,俱乐部里坐席上只有一少半观众,多数为学生。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演鸠山的演员,他个子很高,岁数不大,打扮的很滑稽,将一个花褥单裹在身上当裙子,上蹿下跳俨然像个狗蹦子。让人更可笑的是他们的唱的既不是京剧也不是评戏,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剧种。于是有不少人,包括学生要退场。但把门的人接到了矿上革委会的通知一律不准退场,他便把大门干脆给锁上了,我们只得苦熬了半宿。
好好的国粹就这样在普及中走了样,而真正的京剧团也因频繁的演出8个样板戏而使“革命观众”视觉疲劳了,以至出现了厌倦情绪。在普及样板戏运动中许多人被整,甚至冤死,更使人有理由认为,普及样板戏是场阴谋家的权术大表演,是对中国全体公民的戏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