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中国当今之历史实为千百年来之未有,若再用当今流行词语来表述,这是一个大时代。以《大败局》而出名的吴晓波想以《史记》式的笔法撰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企业发展史,想为这个大时代留下一些印记。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激荡三十年》,我想他已基本成功,至少读者的热捧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再版时,一些进一步的完善可能也不会避免。我只是以一个历史爱好者的身份读这本书的,对这三十年的企业发展史作些常识性了解。想以几个词语来代表最为深刻的感受。
一条主线:活力。改革开放是在计划经济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实施的,当时几乎清一色的国有企业正面临着经营的巨大困难,提升企业活力成为重要任务,从打破大锅饭到推行聘任制、从行政化管理到全面放开经营权,从承包制到管理层持股,一切的探索都为着国企这个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有活力。
两个阶段:机制到体制。当从农村借鉴的承包制失灵、经营管理权放开的极限已经抵达,而国有企业的局面依然困难时,在机制上的探索自然而然的转变到体制上的探索,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要的是明晰产权。
三大势力:国企、民企、外企。从国企一支独大到民企异军突起,再到外企强势介入,在三大经济主角的角力中,中国经济全速前行。国企占尽强力资源,却饱受垢病;民企本已深处夹缝,却一再受到打压并不断崛起;外企光环夺目,并有超国民待遇,不断挑战政策极限。
红帽子:民企成长初期为突破政策界限而发明的独特产生方式,既带来了轰轰烈烈的发展局面,也引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混沌局面,并导演多出人间悲喜剧。有成功者,从此一马平川;有失败者,从此一蹶不振。其故事总让人感慨成千。
政策性上市:作为融资平台的股市在初期竟无人问津,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为首批吃螃蟹者,然后就是在忽然间发现的以债转股的形式让困难企业上市解困的好办法,由此导致了中国股市的先天性缺陷,带来诸多的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