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因赵薇而去看这部影片,如果你没有读过《木兰辞》,建议你支持国产影片,很不错,比甄子丹、陈慧琳的《江山美人》要精彩许多。如果你是奔着“谁说女儿不如男”的花木兰的,劝您不要抱太大希望。
赵 薇以小燕子的角色扬名,但是小燕子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后赵薇其他的影视作品总是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都是傻、憨、粗的形象。《画皮》里夫人的角色有了 很大的进步和改观,但还是周迅更胜一筹。《赤壁》里孙尚香的角色性格太过单一,导演根本就没有给她展示的剧情余地。《花木兰》主角彻底的给了赵薇丰富多元 的表演空间,亲情、爱情与战友情,女儿家的柔情与战争血淋淋杀戮残酷,小爱和国家和平大爱之间的取舍矛盾纠结,她演绎的花木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可圈可 点。我认为这是赵薇距小燕子后又一个塑造的非常不错的角色。作为四小花旦之一的赵薇有点大器晚成的味道,慢慢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戏路,与周迅的小家碧玉的 苏式细腻柔情相比,赵薇更适合杭式大家闺秀的阳光与爽气,周迅是优美、赵薇是壮美、章子怡是华美,当然三者的声音都不太好听,周迅太粗,赵薇太薄,章子怡 太浅。
就剧情本身而言,最后荣归故里恢复女儿身后的装束应该更加的美丽和洁净一些,而不是漫天的黄沙和饱经沧桑的满面烟火色,当然导演是为了 渲染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哀伤,但美丽美好的东西破碎了更会给人以悲伤感。赵薇身为女儿身的美丽更能带来剧情的高潮和花木兰舍小爱至国家和平的大爱之可敬形 象。
花木兰退步了
影片是表现中国北魏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在国内可谓妇孺皆知。叙述她的故事的《木兰辞》很多人更是 能够背出,字数虽然不多,但是花木兰的形象已经跃然眼前。然而影片爱情元素的增加却影响了花木兰的形象。不是说花木兰不能有爱情,而是影片把花木兰克服初 次杀人的恐惧、英勇顽强杀敌的源动力归结是爱情的力量,或者说是一个熟识不久、一见钟情的男人身上,并且还因为爱情而导致自己的战士无谓的牺牲,因为爱抛 弃貌似安全解困的众多部下而只身解救爱人。剧情的设计又落入“女子还是不如男”的俗套了。
另外剧情表现力度和关键点的烘托上还是欠思考,导演马楚成应该多读几遍《木兰辞》,诗歌在情节上的渲染和节奏的把握远胜于影片。
如: 花木兰黎明离家一段。影片应该更多的时间表现,且看诗歌中的两句“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那种离 别的愁绪、那种前路的凶险、那种巾帼英雄的胆气油然而生。花木兰是为了年迈的老爹不战死沙场、为了地域异族的侵犯而代父从军的,而不是功名利禄,这才有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澹泊,这才有了“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从容。没有金钱名利的功利心,只 是简简单单的为了亲情与国家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女儿家的勇气,“一将功成万骨枯”,花木兰不会用战友的鲜血换来自己的“尚书郎”,这才是影片的主题,这才是 花木兰世世代代为人们所称颂的原因所在。
又如,结局。影片是花木兰满面沧桑,为了国家的和平甘愿舍弃爱情的痛苦纠结,伴随着秋风萧瑟。“朔气 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结果是保存了阿爷,却失去了爱人的深深忧伤,那个爽朗、潇洒、不失男儿气概的女孩从此变成了怨妇,失去 了光泽。整个影片充满了离别的愁、战争的惨、结局的伤,压的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再看看《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 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花木兰十二年的征战换 来了亲人的安康与团聚,花木兰又变成了那个充满朝气的开爱的大大咧咧女生,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的战友们的惊呆的嘴巴张大的表情,仿佛看到了花木兰的对他们伴 的鬼脸。这才是花木兰舍去高官厚禄而真正想得到的,也是应该得到的:和平、亲情、友情、乡情、阳光、生机,这才是宣扬的主题,这才是真正的结局:好人必将 有好报。诗歌比影片更具有升华的意义,更具有可观赏性,也更具有张弛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