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易经》之十翼饱含孔子之心血,《易经》却不属儒家,而应当说是诸子思想之源,数千年来对《易经》的研究更是构成了中华文明之主脉。即便是横空出世的道家祖师老子的思想,很明显也是深得其滋养。
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卦而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后孔子作十翼,易经始成。王弼扫象而精阐义理;来知德深山苦研,推象而及理,《易》之精奥始显。后世有力者莫不研《易》,以之安身立命,以之济世利人。
探《易》之理,必待识博见广而明德见道之后,方易有得。故自古有言,少不学易。识见不足,难明其奥也。昔孔子晚年而好《易》,非始好也,始能好也。
初研《易》,以李光地兼采诸家的《周易折中》与王夫之简明成熟的船山易入手为好。《周易折中》择点诸家之说,中肯精到;王夫之为明清时易学之集大成者,其开宗之船山易象理互究,深入浅出,言论应当算是甚为明晰,故而易于入手。
待明易理而知象数后,再参详王弼、来知德诸家之论,以求融通。
渐而,便当返本归源,究于十翼,归于卦、爻,终以明于八卦、阴阳,得其机奥。
儒家之本旨即在于《易》之十翼。
中正二字,道尽阴阳之理。持中守正,则任阴阳消长,无衰灭之虞,无邪妄之患。以自强不息而守中,则天道长佑;怀厚德载物以守正,则邪妄不侵。处中正之位,道佑之,物佐之,则己安而功成。
中正,或者说中庸、中道,便是持守两极之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如此,则损有余以不足之天道不伤而长佑,己安而事可成。儒家所谓“独善其身”,便是究明此道而后守之;所谓“兼济天下”,便是守此道而后推之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