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润墨香话古籍》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一问一答中,丰富的书籍版本知识、珍贵的佚文趣事以及大量的版刻书影徐徐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本书的“概说”部分是对传统版本知识的讲述。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表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学术界一般将古籍下限定在1911年。而作者对下述三种情况作了进一步分析:一种是“商务印刷书馆影印的《四部丛刊》,本来算不上古籍,更算不上善本”,但有名家批校的“列入善本”。第二种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跨越了1911年。比如清末著名版本学家缪荃孙,《艺风堂文集》于光绪二十六年刊刻,《艺风堂文续集》于宣统二年刊刻,而《艺风堂文漫存》则刊于民国初年”,仍应列为古籍。而“第三种情况,是民国以来的刻本,比如徐乃昌、刘世珩、董康……等藏书家重刻了许多古籍,包括影印了一批珍贵稀少的古籍”,虽然时间跨越到民国,但这类书仍保留了古籍特殊的著述方法、刻印方式、装帧形式,也应列为古籍。作者提出的古籍下限界定的观点,凝聚了其多年来在收藏方面的心得体会,实践中很有操作性,值得学界重视。
这本书对宋元、明、清、民国不同阶段的版刻情况、版刻特色、版本源流进行了述评。在讲到鉴定写本古籍时,作者指出,“明人写本更为古朴、稚拙,笔划刚劲,比较典型的是蓝格抄本,虽没有清代漂亮,但硬朗”,一语中的;讲“批校本”的价值,以罗振玉旧藏《冷斋夜话》为例,点评了“王校罗跋”重要的文献价值。为了说明各个地方或各个时期或各种类型的版本特色,尽可能让读者通过这些代表性作品来认识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版刻风尚,获取古籍版本的基本认识,作者列举了大量有代表性的古籍,并对每一部古籍的价值及值得欣赏的要点进行了述评。
“市场价格”内容的撰写是作者一次新的尝试。市面已有的古籍版本方面的教科书或书话类作品很多,但很少涉及或只在个别著述中少量地谈及古籍价格问题。在一部古籍版本著作中完整、全面地评述古籍及古籍善本的市场价格,本书堪称首创。书中阐述了历史上关于古籍及古籍善本价格的记载,尤其对具有特殊收藏价值或在印刷史上有代表性的古籍,述其内容、特点、版刻源流、递藏经过及历史价格。同时,作者结合古籍拍卖实际价格和收藏热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在十余年拍卖市场的表现给予重点评介,对诸如古籍拍卖市场的基本状况、近年来哪些古籍受到藏家的关注、古籍拍卖市场热点、古籍善本的价格走势等问题,均作了探讨。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古籍收藏爱好者或投资古籍者,还是对于版本目录研究者,都很有用处。
版本鉴定,实在是一门学问,没有长久的大量实践,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该书用众多的举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比方作者根据自己收藏的珍本《冬心先生集》卷末楷书“吴郡邓弘文仿宋本字画录写”牌记,纠正了过去许多教材和著述中以讹传讹,误将《冬心先生集》认作金农手写上版的结论,考评翔实可信。
当然,《纸润墨香话古籍》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或许是因对话录文体所限,个别部分内容有重复之嫌。比如说,第十章的“民国著名藏书家”与附录“民国以来藏书家刻书举隅”内容颇多重复,如果将附录内容合到书中正文部分,似乎更为妥当。此外,清代独有的合璧本、活字套印本、磁印本等似不应阙如。还有一个缺憾,就是所配书影偏小,未能再现原刻的风采,而且印刷质量差,有碍观瞻。个别标题如“重刻本、翻刻本”,若配上书影就更直观了。这些都是再版时可以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