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贫苦生活中的空谷幽兰

书评人:洪石荣 2010-05-26 17:42 赞[0] 收藏

所谓“隐士”,在我的心中一直是高人逸士的代名词,但无论是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的伯夷和叔齐,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隐士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好像早已隐没在时光深处,那些因超然不群而最终被写入正史的隐士们,也大抵只是为后世留下了一些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已。一味北京的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好书<<空古幽兰>>,文如其名,别致而高雅!读了让人难以释手,它向你介绍了现代社会中的令外一种超凡脱俗的高人,那是一种高贵的生命存在方式!

  那么,中国当代究竟还有隐士存在吗?如果有,他们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呢?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人做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有!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做出如此肯定回答的并不是深谙传统隐士文化的中国学者,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一位热爱中国隐士文化、并被传统隐士的生活方式所深深吸引的美国人,他的名字叫比尔·波特。

  比尔·波特肯定中国当代仍有隐士的存在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他经过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身兼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等多个头衔的比尔·波特即长期定居于台湾和香港,他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频繁出入于大陆各地,一方面将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同时为欧美读者撰写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文章和游记;另一方面则追寻隐士的踪迹、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当代隐士—在此基础上,比尔·波特写出了一部有关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当代隐士生存现状相对照的专著,他为这部专著起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名字:《空谷幽兰》。
 比尔·波特的“寻隐之旅”起始于中国古代的佛教中心大同,但是,在那里他并没有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隐士,直到他来到被称作“隐士的天堂”的终南山时,他才终于如愿以偿。

  在极短的时间内,比尔·波特的足迹几乎遍及终南山所有能够到达的角落,他采访了许多隐居其间的佛教徒和道教徒,与他印象中的隐士大相径庭的是,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隐士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般浪漫,他们的处所并不是“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他们当然更不是“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生活”,相反,他们过着最为原始的日子,忍受着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孤独和贫寒。

  正是通过比尔·波特的走访,我们终于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仍然有很多人不为所动,自觉远离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花花世界,甘守清贫、潜心自修,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纯粹的生活”,或者如他们所说的去寻找一种“合乎正道的生活”。

  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既是一部探讨传统隐士生活方式的文化书,同时也未尝不是一部糅合著作者独特人生感悟的智慧书。比尔·波特不仅在书中追述了诸多中国古代著名隐士的生平事迹,用以印证隐士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他还对隐士的社会身份及其本质进行了多角度与全方位的探讨。
应该说比尔·波特对于隐士精神的把握和理解是非常准确与深刻的,他说:“道德和政治之间的矛盾是隐士传统的核心。”是从社会的层面触及到隐士文化的本质;他说:“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则是从个人的层面触及到隐士文化的本质。事实上,无论是从社会的层面、还是从个人的层面,如果没有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比尔?波特都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个人觉得,隐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心态—就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心远地自偏”—地偏并不重要,心远才是关键。或许,这也同样是比尔·波特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空谷幽兰

作者:(美)波特 著,(美)约翰逊 摄,明洁 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马金辉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