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CEO——这个说法是汤姆·彼得斯较早时候提出的,他在《你就是品牌》一书中曾写道:“与年龄无关,与职位无关,与我们偶然进入的行业无关,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塑造品牌的重要性。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公司——Me公司——的执行总裁。为了在今天的竞争中生存,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销自我这个品牌。”
为了追求卓越、做得更好,彼得斯建议人们要成为行业专家、成为业内活跃分子、提高表达技巧、注意外在形象等。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CEO贵在“用心经营”,即是把传统管理所需的思考力、决策力、领导力、执行力实施在自己身上,像运营企业一样的“运营”自己。在这里,彼得斯贯穿的始终是商业逻辑,相对于幸福感、成就感或舒适感而言,他更关注一个人的生产、效率、收益以及他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埃伦·厄恩斯特·科塞克和布伦达·A·劳沙一道也提出了“做自己的CEO”,但他们倡导的却与彼得斯截然不同。他们说,每个人有比他们想像中更多的选择来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今天开始,不仅要成为工作上的CEO,更要成为自己生活的CEO。作为工作与生活平衡问题的专家,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管理者、职场人士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事业顺利、春风得意,但背地里却时常悲伤、无奈、绝望、恐惧、无助、遗憾和愤怒,以及无法摆脱的空虚感和罪恶感。另一方面,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都大肆追捧和宣传创业精英、财富英雄,似乎在强调事业成就才决定人生一切。于是,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五斗米折腰,都忙于功名利禄的追逐,从而忽略了自己其实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绪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管理以人为本”根本就是一句空洞无物的口号,一个拿来自我安慰的理由。
传统观念认为,工作与生活就是一种零和游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能选其一,不能顾两头。但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而且大错特错。且不论工作与生活的失衡会影响员工状态不稳、士气低靡、效率低下,光那些因为过度工作导致的晕倒、累倒、病倒甚至生命陨落的事例早已让人触目惊心、扼腕叹息。为此,不少企业开始注重关心人性化管理,在肯定工作专注投入的同时,也不忘劳逸结合的价值观的树立。例如,BP就致力于实现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合理平衡。该公司推行弹性工作制在,很多工作都给予员工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像为了避开交通高峰期,公司政策规定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灵活的上班时间。员工俱乐部则会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比如夏日郊游,生日派对,球类运动及比赛,健身俱乐部等。很多公司组织的活动还邀请员工的家属参加。一方面是让员工家属也对公司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更是表达公司对员工家属的支持的感激。还有午餐学习会(Lunch & Learn),员工可以利用午餐的时间可以聚在一起沟通交流与学习。午餐学习会的内容可以很广泛,例如BP全球的业绩情况报告,最新的业务进展,BP在中国的动态,以及员工关心的一些项目情况等等。又如像美国星巴克、华互银行、波音、亚马逊等公司的管理人员,周末绝不加班,他们认为在休息时间因工作打扰别人,是极其失礼的表现……
实践上有了转变,理论上必得有所突破。早在30年前,法国枫丹白露欧洲管理学院教授费尔南多·巴图洛美和保罗·埃文斯就曾通过对2000多名高层管理人员和很多家庭的调查,找到了潜在消极情绪的根源,并讨论了组织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帮助个人协调私人和职业生涯,以最大限度减少阻碍。而最近,埃伦·厄恩斯特·科塞克和布伦达·A·劳沙就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议题则上升到“风格模式”的高度。在《做自己的CEO》一书中,他们归纳了几种角色模型:融合者、反应者、优先者、受俘者、工作狂,以及品质时间管理者。不同的风格在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协调时表现是不同的。此外,科塞克和劳沙还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管理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解决方案,如自我监控、确立承诺、设想替代方案、创造适当的环境、试验等等。
尽管在今天这个一切都是快、快、快的世界,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工作投入的大小多少与生活品质的高低优劣息息相关,但即便如此,我们应当明确工作的存在是为了生活,它的价值在于更好地配合生活,而不是相反。这就像可口可乐前首席执行官布莱恩·迪森所说的,“工作是一个橡胶球,你把它丢在地上,它还会弹回来。但是另外四个——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是玻璃球,如果你把其中任何一个丢在地上,他们将不可避免的磨损、打上印痕、甚至支离破碎。他们永远都不会一样。你必须懂得那些,并且致力于你生活中的平衡”。
【美】埃伦·厄恩斯特·科塞克、布伦达·A·劳沙:《做自己的CEO——创造弹性工作时代的新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定价: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