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这本书看下来,可以用“三不一没有”来概括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状况,三不:不平衡、不合理、不连续,一没有是暂时没有解决办法。
首先是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经济发展迅猛,但是政治和文化发展滞后,其实从上到下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上面喊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一起抓,实质上是要抓的只有相对物质文明远远落后的精神文明。这一不平衡就导致了其他一系列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发展不平衡不用说大家都看得到,书中第22页有张中国十大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表,从中可以看出社会阶层发展不平衡,根据上面的数据可以算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其实就是官,俗称“吃皇粮的”,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1952年的比例是0.5%,按当时人口总数计算下来约290万官员,官民比例大约1:290到2006年这个比例上升为2.3%,实际人数算下来3000万人,整整翻了10倍,实际上官民的比例差不多是1:30,而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个比例为:汉朝1:7000,唐朝1:3000,明朝1:2000,清朝1:900,据资料显示日本的官民比例是1:200,这个比例不是一般的不平衡,是非常的不平衡,面对这个结构我已无法用言语表述我复杂的感情。
不平衡的结果自然就是不合理,官民比例1:30,就是说31个人中有一个官,也就是一个官30个人养,据说有的地方这个比例是1:9,人说官仓老鼠大如斗,如果数量不多也还不怕,如果是官仓老鼠多如牛毛,那就恐怖了。这一结果就是导致政府机构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庞大,权力腐败,税费繁多,官富民穷。不合理结构自然就带来不公平分配,不公正关系,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剧烈,恶性事件不断升级,这也是根源之一。
再比如人口结构的不平衡,显著表现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男女比例失调问题,计划生育政策实行30年,2008年与1953年相比较,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88.2%,14岁以下少儿人口比重下降47.6%,几乎少了整整一代人;计划生育国策再加上中国人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导致男女人口比例被人为的失调,据统计10年后将有2400万适龄男性不得不单身终老,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养老问题、社会治安、性犯罪问题,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独生子女也将改变中国的家庭结构,亲戚、家族概念将逐渐消亡,这样将导致中国家庭伦理的彻底改变。
还有就业结构的问题牵涉面比较广,引起的矛盾也最多。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垄断行业收入与民企、合资、外资、私营个体就业人员收入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的贫富差距名列世界前茅,用国际通用的“基尼基数”来说明,国际标准是以黄金分割率的0.382为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在0.24~0.36之间,美国是0.4,中国则高于0.5,说明我们国家的贫富差距极大,某些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经重新定义基尼基数,经过他重新计算中国的基尼基数大大降低,贫富差距问题就这么被“降低”了。
书中最后一章谈到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问题,首先必须给中产一个明确的范围,到底什么样的人属于中产阶层?经济收入的标准是多少?是否仅仅是完全以收入衡量还是必须要有相应的固定资产(房产、车、有价证券等)、社会地位?所谓的中产阶层标准一直以来就比较模糊含糊,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
按书中对北京中产阶层的调查数据,2007年中产个人年收入为7.5万,中产家庭年收入14.4万,而据2010年最新公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公布,北京人40%已经是中产阶层,人均月收入5923元(年收入7.1万元),家庭平均月收入10008元(年收入12万元),收入低于2007年。中产阶层也分为上中下三种,其中最上层的占12.5%,中间层占19%,中下层占68.5%,205最低收入组与20%最高收入组的收入差距是9倍,更重要的是数据显示收入降低了,而相比而言,由于房价的上涨,按07年的家庭年收入,10年可以买一套100平方的房子(据公开资料07年北京房产均价在1.5万左右),而到了2010年,他们要20年才能买到,中产阶层的资产增长已经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中产阶级人数不是在增长而是在减少,无产阶级的队伍则在不断壮大。
这本书数据全面、选择资料扎实,分析也很科学合理,作者应该是花费了很大的心力与时间写作此书,但正因为此数据不够新,以目前的社会形势变化速度,去年的数据已经很难说明今年的情况,几年前的数据就更难有说服力了。
书中对结构失衡的症结做了一定揭示,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社会的急剧变革转型导致社会结构的断裂是原因之一,不能一味归咎于制度、社会因素,但可以通过制度进行调整,制约,弥补;人性的缺陷导致价值迷失、道德缺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何通过引导人性向善,提高道德素质,达到自然平衡,这将是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来自: 云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