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国学大师遍地走,举国推崇传统弘扬传统的时代,敢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进行批判,因而不论其结论我们是否能够接受,都应该承认其精神值得尊敬其思路值得重视。
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犀利这样辛辣这样充满着“第二种忠诚”的文字了。
短短二十年,先前那些鼓吹西学敬仰蔚蓝色文明的思想先驱,在不经意间变成了儒学大师、国学大师,特别是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急剧增长,普世价值不再打动中国,“中国模式”成为新时代中国人一个莫名其妙的精神泡沫,中国的知识人不再以公共知识分子为理想为追求,不再愿意与政府与当局保持适当距离,保持批判精神,差不多人人都成了乡愿,人人成了犬儒,人人成了“公公知识分子”。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阅读《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楚渔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不啻振聋发聩,简直就是如雷灌顶,当头棒喝。
作者在这部似乎并不太合乎时宜的著作中,延续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先驱的思考,深入探讨中国在宋明以来逐步走向衰落的深层原因,以为中国之所以走向衰落,可能并不是近代以来思想家所认为的那些原因。也就是说,作者不能认同康有为的制度变革,不能认同孙中山的政治变革,不能认同陈独秀的文化革命和伦理觉悟。作者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不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专制统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制度安排和体制建构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中国社会长期停滞提供了一种可能,但是这些并不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导致中国社会长期停滞,导致中国长时期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在作者看来,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当然不同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关于两者之间的区别及关联,自中西文化开始接触以来就有很多探讨,区别是明显的。严复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夸多识,而西方人的思维特征是夸新知,因而西方人能够在科学技术上日新月异,而中国人始终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总是以三代为美,总是往后看,总是夸自己祖上如何如何。也就是说,像东西学问俱有相当修养的严复认为近代中国的最大问题,如果从思维方式的层面说,就是因循守旧,就是不思进取,所以严复主张向西方学习,要学习西方的思维方式,学习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所以他向中国人介绍了名学也就是逻辑学。
然而,《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并不认同严复的这类分析。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最大弱点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模糊、混乱、僵化。作者强调,概念模糊是中国人一个最致命的思维弱点。为此,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篇幅批判中国人对辩证法的乱用,批判中国人形象思维的形式化。根据作者的看法,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缺少形而上学的支撑,辩证法只能向着诡辩和不可捉摸的方向发展。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有趣且有说服力的例子,以为正是中国人这种莫名其妙的诡辩,将许多原本界限分明黑白分明的事情弄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明明是一件坏事竟然能够得出坏事变好事莫名其妙的结论;明明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浩劫,也能够解释成前进中的探索,需要交纳的学费。在这当今中国见怪不怪的事情的太多了,中国人的思维定式已经这样定型了,已经不会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了。
作者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批判是犀利的彻底的,是对五四以来批判意识的继承和反省。在一个举国彻底反传统的时代骂几声传统文化算不上英雄,而在一个国学大师遍地走,举国推崇传统弘扬传统的时代,敢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进行批判,因而不论其结论我们是否能够接受,都应该承认其精神值得尊敬其思路值得重视。只是笔者稍感不足的是,作者反复申明这部著作不涉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体制优劣与否问题,这就使问题的深入受到极大限制。而且,作者刻意强调自己在向传统思维方式宣战,然而根据相关专业研究,作者在书中所举的那些例子,所批评的思维方式问题,诸如辩证法诡辩论、概念混乱、思想僵化、偷换概念、转移话题、流氓文化、江湖心态等,实际上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更不能代表中国传统,作者在这部书中所批评的并不是那个传统的中国,也不是台湾、香港、澳门那个文化中国,作者强烈且难得的忧患意识直面现实中国大陆中国政治中国,只是作者不愿直接表达,采取曲折迂回欲言又止的姿态,这难道不正是自己所要批判的思维方式吗?
作者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