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三国演义>>的价值:家族政治的典型解读、血泪展现

书评人:邓清源 2010-12-15 09:22 赞[4] 收藏

  (图为邓清源在阆中张飞庙参观)

      说不尽的“三国”,道不完的争斗,话不尽的权谋,写不完的帝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我最钟爱《三国演义》,因为它是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的形象解读,是父兄奋斗、家庭争锋的集大成的典型展示,是帝王诈力权术、权力血腥交接的血泪展现,是兄弟政治温情与对立的冷酷解剖。

  听说高希希执导的新版电视剧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颠覆性的阐释,抛开罗贯中尊刘贬曹的立场,更多着眼于政治学意义上解读三国争霸的价值。充满期待地看完全剧后,觉得也不过尔尔。从叙事结构来看,新《三国》将叙事重心转向曹操,从曹操刺董开始宏大叙说,展现曹操争霸的历史价值,老百姓十分喜爱的刘、关、张桃园结义淡化处理,镜头不到十秒。从事件着墨上也较多地关注了孙权与大都督的权利斗争、曹丕争夺世子的奸险权谋。从人物塑造上鲁肃等谋臣的形象也更多地忠于历史。但光凭忽略桃园结义的政治学意义就可看出离真懂罗贯中、真颠覆性解读远矣。

  中国特殊的宗族制度政治化使得一部浩瀚的中国史等同于一部厚厚的家族统治史。罗贯中《三国演义》之所以从黄巾起义开篇并浓墨重彩地描写刘、关、张等欲建大业的布衣平民结为异姓兄弟,是为了展示旧有秩序被打破后世族豪强乘乱争权、草根阶层趁势图霸的争天下奇局和世袭君主制的解体、重构过程及其以亲情血缘凝聚人心的组织结构。袁绍、袁术乘机而起靠的是世族力量,曹操崛起靠的是曹氏夏侯氏等乡党、兄弟结盟,江东孙坚父子靠的是周瑜、鲁肃等江南大族的支持,刘备则以异姓结盟、誓守忠义奠定事业的根基。这些政治力量的组织稳固、强大必须有一个具有号召力的强势核心人物支撑,否则就会内斗不断、屠戳不止、纷乱四起,这是中国父家长制的最大弊端。

  《三国演义》以一个又一个君臣争权、结盟谋变、血腥屠杀事件,对以父兄为核心的政治权威的树立、解体作了淋漓尽致的形象展现。袁绍久不立世子,导致三子争宠,力量瓦解。曹丕弄险,设计害死成为世子最大阻碍的曹冲。孙权接替父兄基业,但受制于周瑜、鲁肃、吕蒙等诸都督,其后子孙权力的交接伴随一起又一起的诛杀权臣、放逐弱主。刘备以异姓结盟兴,以维护兄弟情亡。司马氏父子龟缩隐忍,终至取魏而立。诸葛亮兄弟分属不同政治集团、各为其主……这里有多少冲突!多少血腥!多少人伦悲剧!多少历史的遗憾!

  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较之于忠于原著的央视版《三国》,也部分展现了内部争斗的艺术再创造。如承继兄业的孙权开始难于成为江东权力的核心,甚至在宣布孙策弟继兄位的遗言后跟随其父兄征战的老将程普等仍然要求待周瑜大都督回来后再予定夺。此后,在荆州问题上周瑜、吕蒙为首的军事将领始终不维护孙权、鲁肃等制定的拥刘抗曹战略决策。吕蒙设计杀关羽兵不血刃奇夺荆州后暴死于宴席上,孙权喊出今后可以再已不受制都督们、可以成为其正的东吴之主了,他让张昭带副都督陆逊去见吕蒙发乌的遗体,暗示不维护他这个权力中心的下场。结合《三国志》和原著《三国演义》,吕蒙之死的改写是发挥艺术想像的再创造。曹丕在接班问题上始终未入曹操法眼,看到聪明的小弟曹冲处处受到父亲的钟爱,想到曹冲继位之前,曹操必定会为年幼的儿子扫清继任的阻碍,自己必死无疑,设以与曹冲同时中毒的毒计害死曹冲,甚至暗中勾结马腾死党盼其父亲早死。曹操在审讯时明知其为而又因认可其帝王之资而加以宽容……这些血腥味确实超越了央视版的解读,但挖掘仍不充分。

  对任何经典的解读,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制于解读者的文化积淀、价值观倾向、社会背景、生理心理诉求等等。西方有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评《红楼梦》曾云:“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看《三国演义》一样,智者看到权谋、权变,霸者看到霸术、霸谋,兵者迷于将略,社会学者重于人伦,政治学者关注其对中国政治结构的深刻剖析,美学家则关注其对人物单一主体性格塑造的顶峰。从美学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逊于《红楼梦》的,因为它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忽略了天使面具之下的魔鬼性,忽略了被社会规范压抑下的性格复杂性,以至于“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过份突显人物的主体性格,以至将人物脸谱化,但这种人物性格塑造法也成就了忠、义、神、勇的武圣关羽,使他成为中华文化史上各方都能接受的身教奇观。这是符合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诉求的。这从另一个大作家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也可得到印证,本是鲁肃义正辞严唱主角的单刀会,成了展现关羽英雄性格的“迎神赛会”,“你道是先下手强,后下手殃。我一只手攥住宝带,臂展猿猱,剑制秋霜。”“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裂,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关羽的唱腔唱词是何等的慷慨激昂、忠义神勇?这种突出一点不涉其余的解读,正是宋以后关羽宗拜的典型表现。不知对阅读《三国》书、观看《三国》剧者有何感想?这是求义得义、求忠得忠的放大镜式解读。如果以探幽索秘的解剖刀式的解读来进行艺术再创造,着眼于家国同构的政治学意义来颠覆性地再塑造这部经典无疑更显时代意义、时代趣味。我认为,高希希版《三国》如果以父兄政治为主线、以诸葛兄弟分事不同政治利益集团的冲突、司马氏父子与曹氏家族的隐忍与规制、夺权与反夺权为辅线来颠覆性再创造《三国》,则无疑更具历史高度,更具人文、人性反思意义。这不是高希希加几场女人戏、赋关羽以自刎死等简单艺术再创造能解决问题的。

  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小为家庭,大为家族,家族之上则为宗族,宗族之上则为国家。知识分子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这在诸葛兄弟身上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兄长诸葛瑾忠心耿耿事吴、弟诸葛亮鞠躬尽瘁治蜀、族弟诸葛诞则在魏为官,分属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的三国。如果结合历史真实、忠于艺术真实来进行戏剧挖掘,这才是颠覆性的解读。《三国演义》原著中,诸葛瑾是处处不如其弟诸葛亮的,周瑜派他劝降诸葛亮,一见面就被孔明机敏反劝加以封堵,孙权派他做自己与关羽联姻的牵线人却被关羽“吾虎女嫣嫁犬子”驳得灰溜溜而回……事实上,他是东吴的文武全才,吕蒙病逝后代吕蒙领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他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与孔明一样为人谨慎,但结交各方政治势力,深通为官之道方面更胜孔明。他与鲁肃、张昭、陆逊等东吴权臣相交甚深,也很善于处理同东吴之主孙氏家族的关系,是孙吴政坛的不倒翁。其辩说能力也与诸葛亮各有短长,孔明喜激将,这在他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和遣将御敌、阵前骂死王朗时表现得非常充分,摇辱弄舌也有万人之敌。诸葛瑾则善于触类旁通、指东道西、曲陈达意。如孙权要重重处分校尉殷模时,群臣苦苦规劝,唯独他一言不发。当孙权问他为什么不发表意见时,他才意味深长地说:“自己与殷模流离失失,承蒙大王的生成之福,不能互相督勉报恩,却让殷模辜负恩德自取罪过,我谢罪都来不及,哪还敢说话?”不直陈杀殷模之害,不直陈殷模之忠,从没有互相激励辜负孙权之恩来劝说,使孙权品出了言下的悲伤和忠诚而特赦了殷模。在对后代的教育上,兄弟俩也有识人之明。诸葛瑾大儿子诸葛恪年少时才识敏捷,享誉东吴,比如一次孙权在宴会群臣时命人牵来一头驴,写上诸葛子瑜的标签挂在驴头上。诸葛瑾面长似驴,群臣见后大笑,恪见状忙跪下请求在诸葛子瑜后面写上“之驴”二字,搏得了东吴君臣的赏识。不久孙权又问他其父与其叔谁贤能。面对这个二难命题,他巧妙地回答:父贤。因父亲知道事圣明之君,而叔父不能。非常巧妙地拍了孙权的马屁。就在各方都看好诸葛恪时,诸葛谨却时常忧戚,不看好他太过张扬的处事方式,谓“非保家之子”,迟早会遗祸家族。诸葛恪虽非“少时了了,大未必贤”之人,孙权死时,太子年幼,他被视为首席顾命大臣,他也不负所托,孙权死后他斩钉截铁地清除阴谋判乱的政敌,但他后来日益独断专权,最终被孙峻联合吴主孙亮杀于宴席之上,抛尸于乱坟之中,并被夷灭三族。诸葛家族在东吴终以悲剧结局。据记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象诸葛恪一样从小就很聪明,诸葛亮也同诸葛瑾一样深表忧虑,他写给其胞兄的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但孔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教育及不为儿孙厚置家产,“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行动使诸葛瞻父子俱为蜀国在绵竹力战而死。两位堂兄弟的结局大不一样。诸葛瑾曾因诸葛亮早期无子而将一个儿子过继给孔明,猜想也是他防止血脉不存的举措吧。事实上孙亮之后的吴主给诸葛恪平反时也是靠这个躲过一劫的儿子延续香火的。综上所述,两兄弟也算是顶尖国士了,后代也一度为国之柱石,试想他们在各自阵营的对垒中有多少艺术想像可为?新版《三国》写了一点点刘备对诸葛亮、东吴大臣对诸葛瑾的猜忌,但对因国家分裂兄弟各为其主的悲剧对立仍是挖掘不够。而且诸葛亮后期的用人不当也是他父兄政治情结作祟的结果。他不顾刘备马谡不可重用的临终嘱托而重用马谡,致失街亭,这也有他挥之不去的父兄政治情结。他与马谡,即是师生,又情同父子、兄弟,自然想大加栽培。他处处规制魏延,不听其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大胆计谋,除其自身谨小慎微外,更重要的他内心没有将魏延纳入刘蜀集团。我看《三国》,每每为魏延这位既有勇略又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凌云之志且多有战功的大将叹惜。这位勇略战功不亚于五虎上将的上将其实也深得刘备的赏识。在刘备夺得蜀中门户汉中后,在众人都认为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非张飞莫属之时,刘备却破格任用魏延。在回答刘备镇守汉中这块战略生死之地的对策时他壮志凌云地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事实上,他采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略,镇守汉中十五年,汉中固若金汤。他的继任者王平采用他的方略,大败来袭的曹爽统领的十万魏军。倒是孔明选定的接班人姜维改变了守卫汉中的策略,采用诱敌深入盆地内部的方法,为以后汉中的失守埋下祸根,被有识之士视为“殄敌之术”。据报载,邓小平在成都武侯祠游览时就曾为蜀国君臣塑像没有魏延而鸣不平,认为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足见他对魏延武功谋略的认可。其实为蜀汉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魏延与诸葛亮的冲突也只是一好行险招,一处处谨慎;一不甘心遇事便退,失去来之不易的北伐成果,一不愿涉险坚持,不行再寻机会征伐。北伐的目的相同,手段方法及性格不一样罢了。岂可说素有谋反之心?诸葛亮在五虎上将归天后既用之为肱股,又内心拒之于千里,始终不能打心眼里接纳他,最后在临终时将兵权交与与魏延素来不和的杨仪,逼其内乱,遗计让马岱从背后偷斩了他,使他遭受“夷三族”的悲惨结局。惜哉!痛哉!魏延“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一语,既道出了他自视很高,也说出了他的豪情壮志。假设一身谨慎的孔明不因骨子里的父兄政治错用马谡,不因内心的排斥拒纳魏延出子午谷奇袭的险招,蜀国北伐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就是这样纠结于一人的一次定夺。蜀汉这边,因兄弟政治而兴,也因兄弟政治而亡。这在桃园结义便开宗明义:“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以此开篇布局,是罗贯中解剖兄弟政治并以之为小说架构的用意所在,为关羽成名于忠义、张飞死于发泄悲愤鞭挞健儿、刘备闻两弟死讯昏绝再也不守隆中对策埋下伏笔。刘备不听贤臣规劝,为报弟仇舍大义而取小义违背孙刘联盟的国策用举国之力伐吴,在夷陵被名不见经传的书生陆逊设计火烧连营,一败而使蜀国国力一落千丈。虽然他让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临终托孤而继续父兄政治,在诸葛亮的全力支撑下通过主动出击来图存,但国力日耗,在三国中率先而亡也就必然了。蜀汉兄弟政治的温情与对立在罗贯中笔下得到无情的解剖。

  中国封建政权既因以父兄为基础的家族势力而固,也因缺少权力中心、家族势力相互纷争而亡,其中的父兄杀戮、亲情背弃、君臣反目可谓是染红历史长卷的每一页、记于改朝换代史的每一行。典型如唐代,玄武门之变兄弟反目、相互攻杀。武则天为改朝换代,诛杀亲儿。之后韦皇后效法武则天专权,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与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为争权,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亲唐中宗,并欲效仿武则天改朝换代,成为另一个女皇帝。之后,太平公主又专权乱政,随意诛杀大臣,改立皇帝,……在失去权力中心后,就是以父家长制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历来被排除在政治权力核心之外的女性也能搞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动作,给以亲情为基础的家族统治致命一击。这是对儒法合流的政治思想的讥讽,这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哀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借三国之事形象地解读了这一悲哀。从曹魏这一方来说,曹丕兄弟相残,既是由于担心其父曹操在立幼子曹冲为世子后,在临终之前为防止主少臣壮难于交班而诛杀自己,又是由于其对权力的贪欲而导致的畸形心理作祟,从而置亲情于不顾,以苦肉计杀亲弟,甚至卷入叛乱欲借叛臣谋杀其父。高希希版《三国》在这方面有较好的展示。“前四十期看曹操雄霸天下,后五十期看司马懿谋略算计。”司马懿的谋略算计,龟隐求全、相机而出、大鹏展翅,在与曹魏家族势力的此消彼长中让司马氏的父兄政治抬头,最终取而代之。司马氏是北方的世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之所以没有被兔死狗烹,就是因为曹魏家族势力的哀落,未能形成强势的权力中心。但曹魏司马氏父兄政治与曹氏家族统治的争斗中仍然充满了阴谋与血腥。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便是死于司马氏与曹氏家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中。东吴皇权的更替同样如此。陆逊因卷入孙权两子一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争权斗争而使亲人、好友蒙难,自己也忧伤而亡。诸葛谨儿子诸葛恪也因专权独断难容于孙亮而被夷灭三族。其后,孙綝乱权,废孙亮,立孙休,孙休为君后又恐孙綝“门五候,皆典禁兵,权倾人主”,用计擒杀。孙休病死后大臣不立其指定的太子,拥立孙皓为帝。孙皓无道,十余年杀忠臣四十余人。此后杜预伐吴,孙皓降晋,三国终为司马炎的晋朝统一。封建时代政权的更替、权力的交接就是这么充满血腥屠戳,要么父兄相残,要么是权臣被诛,要么是君臣易位。《三国演义》是典型的读本,既展现了父兄政治的温情,又冷酷地解剖了父兄政治的悲哀,是浓缩的家族统治血泪史、父兄政治争斗史。中国封建政权,既因血缘政治而稳固,又因家庭争斗而消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优劣暴露无遗。我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学意义,也是《三国演义》立于四大中国古典小说的根本。

三国演义

作者:(明)罗贯中 任昭坤 校注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8-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刘永苓
  • 个人名片 谢诗鉴
  • 个人名片 刘洋波
  • 个人名片 曾芳
  • 个人名片 邓清源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