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源:在社会化媒体沟通,肯定与拒绝是任何发言所必须面对的.但组织与个人通过作品中介可以建立动态交往,在相互消费中达成共识.)
“你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别跟他一般见识,你宰相肚里能撑船。”
这两句话,是乡俗中劝人息事宁人最常用的。逢人吵架时,乡中长老或同辈中有名望的,把其中一方(大多是有理的一方)拉至一边,轻声劝导。劝人容人纳物,采用的是特称肯定句式,用奖励的办法加以诱导,使被劝者受到精神上的安慰、道义上的支持。即使是气冲牛斗者,如果稍微理智一些,也能明白其中的潜台词:继续吵闹者,必为度量狭窄的小人,再不听劝告,见好就收,就会失去大家精神上的支持,所以大多数人往往能听劝。这道义的力量,就是来自劝人者和被劝者心理上的认同。
宰相肚里能撑船,常用来形容人有度量。大至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小至忍耐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让它像挥之不去的苍蝇随时影响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始终生活在阳光之下。能够做到这,是很要点修养的。近日读《中国历代名臣传》,从几个真宰相的事迹就可窥见一斑。
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的主要助手高颖乃是知人善任的名相,隋朝一代名臣、名相如苏威、贺若弼、韩擒虎之辈都是他向文帝推荐的。当别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他很能处理好自己跟被荐者的关系。苏威后来与他并为宰相,他不仅能很好地与苏威合作,而且自己还要退下来,把权完全让给苏威。当隋文帝要他同贺若弼讨论总结平陈的事时,他推辞道:“贺若弼先献十策,后来又在蒋山苦战,打败敌军,我只不过是一个文职官吏罢了,怎么能与大将军评论战功呢?”熟读隋史的人都知道,高颖是灭陈之役的实际指挥者,却能如此虚怀若谷,在论功行赏时把功劳推给别人,实在难能可贵。这比那些只知邀功恃宠的官僚不知要好多少倍。高颖肚里能撑船,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史载,他所关心的只是国家的治乱,对自己的进退看得很淡,对自己所服务的政权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这就是他能虚怀若谷的最重要的原因。虽然在政治斗争中他一再失宠,最后被炀帝杀害,但直到唐初,还有人觉得他冤枉,这已足见个人品格的道义力量。
封建社会,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荐人用人乃是本职,但要做到秉持公心,知人善任,特别是容人后来居上,是可贵也是很不容易的。纵观历史,有些对历史做过贡献的名相在这一点上就令人很遗憾。唐代有个历事则天、玄宗等皇帝被称为“救时宰相”的姚崇,很有务实精神。他推荐了一个名人魏知古,但这人与他并列相位时,他就渐渐不满起来。他有两个儿子想走魏知古的门路,魏知古到长安时报告了玄宗。后来玄宗与姚崇谈话时问及他两儿子的品格,他马上品出了玄宗话中有话,以攻为守,说自己两个儿子为人贪欲而不谨慎,为捞好处肯定要走魏知古的门路,因为自己在魏知古社会地位低时保护过他、推荐过他,他必定会感激而容忍自己两个儿子为非作歹。一席话,使玄宗鄙薄魏知古而认为姚崇品格高尚,贬了魏知古的官。姚崇善于察颜观色,以攻为守,顺水推舟,显得非常机敏。但他见风使舵、玩弄权术达到排挤后来居上者的目的,姚崇虽然成功了,但这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史书送他一个为人“权谲”的评价,很公正。而北魏孝文帝时的名相李冲更是受不了自己举荐的李彪在政事上的冲撞,竟至扼腕谩骂,言语错乱,十几天就因肝脏破裂而死,李冲在北魏制定了“三长”户籍制,是魏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得力助手,而且是营建魏都洛阳的总设计师,非常有抱负和治理国家的才能,但由于气量太窄而早逝,使得自己很多政治抱负未能施展。能荐人于未识之时,有眼光,但不允许被荐者超过自己,要求被荐者事事顺着自己,不管是对还是错,就显得肤浅了。这种气死周瑜之类事情,害了自己,也有损国家。宰相肚里不能撑船,危害实在大。
能容人后来居上,度量大。而为了大局,为了长远利益,做一些一时让人难于理解的事,挨点骂也无所谓,也很要气度。唐初名相房玄龄“宁受吝权之讥,而不忍冒昧以与下”,管理财政的度支部门曾一度缺乏合适的人选,他“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宁肯自己让人误解,不把权力交给“聚敛之臣”,这比那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大封亲友的官僚不知要高尚多少!房玄龄慎用手中的权力,而对于真正有才干的人,则不以自己之长比人之短,量才而用,“贞观之盛,群材蚁附”跟这位名相的度量很有关系。
日本著名企业管理家船井幸雄曾指出:“一个组织的命运百分之九十九取决于高层领导一个人所作的决定”。宰相作为群臣首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朝政秩序和官僚风气的好坏,其自身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水平、个人修养事关政治清明,国家兴衰。能臣名相如果无度量、拘于己见,轻则自身心理阴影挥之不去,重则招来党争纷起;而心胸狭窄的奸臣权相则更是党同伐异,大开杀戮,弄得能臣纷散,支柱倒台,国家治理的基础丧失,轰然垮掉。此类事例亦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宰相人格的多面性使得“宰相肚里能撑船”也非普遍的常态,但它既然成为劝人的俗语,其实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宽恕精神---恕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道的基础,使“退后一步天地宽”有了尺度和原则。体己而测人,将心比心,由此宽恕则少心魔,多自觉。劝人“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已把有度量者捧到“大人”的很高位置,暗含着很高的道德评价。有道德支撑的宽恕,既使宽恕有了尺度,也隐含着对和谐生活的普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