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中国本土企业商业模式太雷同了

书评人:郝金刚 2011-05-21 00:16 赞[0] 收藏

  一名读者在看完苏小和的《局限》之后,对他说:你的案例似乎在写同一个主题。

  苏听到如此评价,得意地对人们说:在我看来,这是对我的工作的最高褒扬。因为我知道,这些年,我是在用众多的商业案例,来呈现某种倾向。是的,一个主题,可是背后却是纷乱的事实、诡异的方法以及可预见的结局。看来,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苏小和给他的工作的定位是:基于本土文化的商业模式研究。沿着这样的思路,这些年来,他调查了相当多的中国本土企业,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或者是在一个大的制度背景下,他发现众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存在着惊人的雷同。中国人复制的能力真是太强了,这注定了中国企业的普遍短命,同时也使得他对中国企业的发展一直相当地悲观。

  《局限》就从这里产生。苏小和找来大量的事实,用实证的方法,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做了相当翔实的档案性记录,同时也适度表达一些他自己的观点。

  经济学家梁小民说,本书直面中国本土企业现实,直面二字构成了本书的文字风格和写作精神;赵晓认为本书包含着大量的自由市场经济价值判断,这比一般的商业写作要高出许多,是一本难得的守住了经济学底线的商业读本。

  用于实验的一代人

  苏小和在他的新书《局限》里造了一个新概念:用于实验的一代人。

  苏的言下之意是,当代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在如此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之下,中国本土企业可能是最善于生存的一群人,他们相信进化论,相信当下的潜规则,为了生存,如饥似渴,为了生存,无所不能。这样略显浮躁的状态,很有可能导致很多企业最终难成大器,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将是过眼云烟,他们只不过是我们这个复杂又多难的国家在通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需的实验品。

  苏进一步说,道理很简单:当我们有意识地违背一些普适性真理时,我们就应该做好失败的准备。或者,当我们在一个落后的整体环境中,有意识地忽视常识,而用更多的力量寻求局部利益,那么等待我们的很有可能是全局性的失败。

  我们对苏小和的观点保持某种必要的谨慎。不过,有一些现象摆在这里,比如在我们强调环境与战略要相匹配的时候,我们过多地是在思考战略,有意识地忽略了环境。在一个模仿的时代,我们模仿了别人的技术,却有意识地忽略了别人的制度。如果承认这样的表述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认为,苏小和的新观点便具有可以阅读的价值。

  也正是基于上述判断,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与此有关的企业案例,包括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也包括一些能够呈现出某种发展轨迹的案例。希望能用事实告诉世人,我们处在一个实验的时代,我们是一个时代的试验品,因此我们务必谨慎小心。

  难得的第一手材料

  本土财经作家中,苏小和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多年来一直坚持用第一手材料说话的人。

  从《逼着富人讲真话》到《过坎》,再到如今的《局限》,我们能够看到苏小和始终在现场,他行走在众多的本土企业中间,他的思想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逼着富人讲真话》中,小和对中国企业家的认识是模糊的,此时的富人是作者的对立面,在全社会仇富心理弥漫的当时,这样的批判很是畅快;在《过坎》一书中,小和对商业的思想开始成熟,慢慢理解了中国企业家的处境,毕竟“非制度化生存”也是企业的无奈;《局限》是对《过坎》的延续,也是苏小和商业思维的延伸,此时的作者已经走向理性,而这三本书的态度构成了苏小和对中国企业的思想体系。

  我很理解苏小和的这种心理轨迹,作为活跃在一线的财经观察者、记录者,在对企业进行批判的同时,同情总是会悄然地爬上来,我们在记录企业家们在商界的每一个动作,但后来发现,很多动作其实是在挣扎,怎么好计较挣扎的动作是否规范呢?

  苏小和也有这样的发现,在对于德隆唐万新的评价中,小和便没有忘记对失败者进行赞美。当下说企业家是弱势群体,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要有公然与社会心理对抗的勇气,被大众情绪高高挂起的尸体相信苏小和也看到了,但他依然在前言里给出了这样的命题:苦难的中国企业家。“历史会记下今天,唐万新、顾雏军,还有倪润峰,他们有着与盛怀宣相同的困境,这就是无法克服的体制性障碍,无法得到保护的产权,大众原始性的平均主义暴力,以及舆论的普遍不同情。”

  《局限》的气质与角度

  从技术上评析《局限》,有几点很值得关注:

  第一,全书的结构倾注了作者很多的心思,八个篇章正是苏小和对中国商业解读的八个视角,这对读者思考中国的本土企业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方法论。

  第二,书中的每个篇章都有一个作者用心写就的引子,就我看来,这恰好弥补了商业案例写作的缺陷,作者以理论来统领每个章节起到了开章明义的作用。

  第三,苏小和观察企业的角度是多维度的,历史比较、社会文化、管理思维、制度批判及审美使得《局限》既有商业教育的意义,也有民主政治思维培养的价值;

  第四,《局限》的文章写作超越了新闻采写的范畴,大量的附录资料以及数据既使现场恢复到尽最大可能的真实,又使得本书有较高的商业案例研究价值。

  第五,诗人苏小和在《局限》的字里行间时常还会流露出感性的表述,这不能作为作者非理性的证据,事实上这正是难能可贵的真实和创作激情。

  《局限》是悲情的,正如她灰色的封面一样沉重;《局限》是严肃的,发现中国本土企业命运的目标使她具备这种气质;《局限》是负责任的,因为她守住了经济学的底线!

  文:唐凯林 出处: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6月

局限:发现中国本土企业的命运

作者:苏小和 著

出版时间:2007-06-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郝金刚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