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哲学自传”的独特魅力--读别尔嘉耶夫的《自我认知》

书评人:郝金刚 2011-06-11 09:22 赞[0] 收藏

  别尔嘉耶夫著作在中国大陆已有多种译本,这次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三卷本的文集,因而有了一次集中阅读的机会,但我的注意力之所在,是《自我认知》这部作者自称是“哲学自传”的著作。

  作者在“前言”中解释说,所谓“哲学自传”,“那就是一本哲学的、精神历程和自我认知的自传”,而“自我认知”,在作者看来,则是“我把世界、整个世界与历史的进程、我生活里的事件,作为我的小宇宙的一部分、我的精神道路来体验”。我以为,这就是这部著作的“文体”的独特性:一方面,思考“我”与世界、“我”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我”在世界、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的生命体验的沉思,而这两者又是密切关联的整体;前者是“哲学”的思考,后者是精神的“自传”;没有后者,前者就属于纯粹的哲学命题,就不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也就无所谓“哲学”的自传,而没有前者,则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自传”,生命的体验与沉思也就不具有“哲学”的深度。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作者独特的“身份”之使然,作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又经历了俄国社会的巨大的历史转折和两次世界大战,这种“身份”优势,决定了这部著作的“文体”特征,又是这样一本独特的自传的写作前提。

  极其重要的是,别尔嘉耶夫的“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精神哲学”。这种哲学的根本命题,借用作者另外一部著作的书名来说,就是“人的奴役与自由”,正如作者所说:“我最反对一切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它把思想过程客体化并变成独立实体,把它们抛向外部,变成‘客观实在’,被作为本体论范畴运用于精神,而把精神自然主义化。我的哲学是精神哲学。”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自我认知》这部“哲学自传”的思想内涵,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思考“人”(“精神”)的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他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他说:

  我和许多事物都有关系,但实际上,在深层次上,我不归属于任何事物,根本不会献身于任何事物,仅有创造例外。我不仅不是冷漠地对待社会问题,而且还常常为它们操心,我拥有“公民”的情感,但实际上,在最深刻的含义上,我是反社会的,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我永远是一个精神土壤上的“无政府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

  这段话是别尔嘉耶夫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揭示了他思想性格的矛盾特征,由此我们可以进而领会他的“精神哲学”的思想原动力,也可以看出他独特的人生命运的内在原由。他被苏联政府所驱逐,也许不难理解,但他又遭到同样被流亡在外的各种侨民组织所排斥,乃至不被西方的多种学术团体、机构所接纳,原因何在?——顺便说一句题外话,别尔嘉耶夫的这段话,使我想到中国的鲁迅——他的自述、他的经历和命运。

  别尔嘉耶夫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承认社会主义真理”,因而积极参加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运动,直到他被苏联政府驱逐,他仍然“认为俄罗斯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和正义的”,并且认为:“我所体验的俄罗斯革命,是我个人命运的因素,而不是外界强行塞给我的某种东西。”原因首先就在于,沙皇俄国的政治统治使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处于“奴役”状态。所以别尔嘉耶夫深刻指出:“所有人都应该对革命负责,最应该负责的是旧制度的反动势力。”这是说“革命”发生的现实合理性。其次,也因为别尔嘉耶夫自我的精神个性,正如他在本书第五章叙述他之所以“转向社会主义”时说:“我从来都不能接受世界秩序,不能服从世间任何事物,这就是我的革命性的源泉。”

  但是,如果仔细辨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精神个性作为他的“革命性的源泉”,却是有两个不同的“革命”的指向:一是政治的“革命”,另一个则是精神的或者思想的、文化的“革命”。也就是说,当现实政治、社会黑暗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政治的“革命”,即政权或政治秩序的变革,而这种“革命”如果不能满足人的精神自由的愿望,则会进而导致精神的或者思想的、文化的“革命”——比如中国的辛亥革命和随后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以为,正是由于这种双重原因,使得别尔嘉耶夫“转向社会主义”并且参加推翻沙皇俄国的革命,而他的精神个性则又使得他在俄国革命之后成为“反革命”。如他所说:“我天性所拥有的革命性,首先是精神的革命,是精神的起义,也就是反对世界的奴役和无意义的自由和意义的起义。”这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政治的“革命”和精神的“革命”的关系与区别。

  别尔嘉耶夫对这样两种“革命”的区别有十分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在本书第九章回顾他在“俄国革命”的精神历程时,一方面“认为俄罗斯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和正义的”,另一方面则强调指出:“但我不把它(按,指“俄国革命”)想象成披着彩虹似的美好。恰恰相反,我很早就预见到,革命将消灭自由,获得胜利的将是极端性和对文化、精神的敌视因素”;“革命是一次重病,是痛苦的手术,它证明的是正面创造力量不足,它们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别尔嘉耶夫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许多侨民的观点都让我厌恶,他们认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是由某种凶恶的力量、一小群暴徒造成的,至于他们,则一直站在真理和光明的立场上。”在别尔嘉耶夫看来,原因在于“侨民的观点”既混淆了“俄国革命”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区别与它们的必然性,也没有认识到“革命”的本质特征与意义。

  理性的清明并不能排除感情的沉痛。在回首“革命”历程时,别尔嘉耶夫虽然保持一个哲学家的冷静的分析,但也流露出难以克制的感伤:“俄国革命同样是俄国知识分子的终结。革命永远是忘恩负义的。俄国革命黑着良心对待俄国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迫害,使他们沉入深渊,并不顾念他们为革命作过准备。它把整个旧的俄罗斯文化都抛入深渊,实际上,后者一直反对历史上的政权的。”这正是这本著作的独特魅力。

  文:高恒文 出处:文汇读书周报 2007年12月

自我认知

作者:(俄罗斯)别尔嘉耶夫 著,汪剑钊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8-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郝金刚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