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用力最多却为人垢病最多的产业,想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响亮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想想那个年代收入不多而负担相当沉重的广大农民依然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口号下完成了艰巨的普九教育,还有为满足更多人大学梦想的大学教育改革特别是扩招,但一切的结局是这样的无奈,除了不满还是不满,如今对教育的批判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习惯,从体制到机制,从方向到内容,从教师到学生,似乎无一幸免。连一直为国人视为大学偶像的清华、北大,这两年也无奈地面对着众多高考状元流失的事实。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在弥漫四野的批评声中,教育的反思也在进行。2010年的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热点话题,请出的郭位先生提出了中国教育之道的研究精神问题。
郭位先生认为,中国的教育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与西方的教育相比,明显缺失的是研究精神。中国倒不是缺研究精神传统,比如“格物致知”就是一种研究精神,可是没有得到坚持和发扬。这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后来却沉寂下来的原因之一。现在讲教育要培养三种人才,一种是专才,一种是通才,还有一种是英才,中国最缺的就是英才,为什么中国大陆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英才不足是表像,根本是缺研究精神。由此形成了与西方学习方法的差距,造成了被动,而且这种被动是从幼儿园教育就开始的。
那么改造中国的教育,一是要培养研究精神,一是要增进创意。所谓研究精神,就是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有起码的一种态度和精神,按理说这是基本要求,但现在看来好像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确实必须引起反思和重视。至于创意,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十分现实,由于中国帝制的早熟和长期形成的传道、授业、解惑传统,所以造成了过多的教条和传承,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正确判断,更缺乏创造性思维,因而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教育体系必须在这一方面改进,减少灌输,多些启发,培养创意。
至于正在兴起的通识教育热,郭位先生认为还是要有度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在中国的教育体系现状中确实存在,但不可推崇过度,让理科的学生过多的学习人文知识,可能专业知识就要受到影响,专业的人才毕竟是今天最为需要的,也是大多数人可能的途径。
当然,摆脱中国教育的困境,大的环境因素也要考虑,最重要的一点是摆脱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