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我的一些观点能与黄宗智先生重合,那就是在小农经济的问题上,不是那么的悲观,甚至是乐观的。因为他认为,依中国农业的家庭经营发展模式,短中期是可以达到小康的,对于远景,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中国农业的前途问题尽管各方面专家描绘了很多,但一个基本的国情不可改变,这就是人多地少。因而,中国农业的前景将会是以小型农场或小型家庭农场为主,呈现资本和劳动双密集化的特征。这方面的代表是荷兰,其农业就是以小农场为主,但谁都知道,荷兰农业非常发达,而且从业者收入很高。中国农业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产后的加工,一般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值是原产值的300%-400%,而中国只有40%,如果让小型农场在加工增值方面破题,则前途真是不可限量,当然变数在于,加工增值的空间能不能完全掌握在小型农场手里,那怕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好。
但我对中国农业的前途问题还想描绘得再多彩一些,这就是在中国地域广阔的情况下,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模式会多样化,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形式会在大部分地区继续存在,经营规模的增长也会有限,但也不排除小农经济的加速分化,一些传统的非主流经营形式会崛起,比如东北、新疆的大农场,在农产品的商品化供应方面地位会更突出;一些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完成之后,农业的规模经营也会发展起来,而且可能是名义上的集体化;还有最适合资本介入的畜牧养殖产业,可能面临农户大量退出的境地,成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代表;还有一些地方的家庭农场会发展起来,出现数量有限的中国农场主,尽管其规模会比我们传统概念上的农场要小得多;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统一经营甚至是加工销售的局面会发展,但要形成真正的统一经营恐怕还需要继续憧憬,因为中国农民善分不善合的局面还需要时间来不断改进。
我还想呼吁逐渐改变对农村劳动力“386199”(妇女、儿童、老人)的概念化认知,因为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妇女、儿童随青壮年劳动力一并进城的情况正在不断增加,农村的老年化、空心化更加严重;二是近年的中国农业劳动力其实主体是农业机械,凡是能够机械化的地方,机械已经完成了最为主要的农业劳动,也正是因为这样,繁忙的三夏、三秋景象不复存在,老人才能在农村负担起农业生产的任务,而外出务工的人也可以在年中不再回来;三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一定是年轻人,特别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农业产业,如现代畜牧业;而以返乡务工青年、返乡大学生为主体的一批年轻人正在带来农业的新希望,当他们选择回到农村的时候,就表明了农业将成为其人生的事业而不是老一代农民的基本生存手段,也就注定了他们必将扛起现代农业的大旗前进,他们的数量不必很多,因为也不需要很多,但作用却会越来越突出。
在黄宗智先生的《中国农业的现实与前途》的演讲中,我还惊人的看到这样的描述:“中国这个经济发展奇迹里地方政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不是像一般咱们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完全是因为市场化而引起这个发展”“就是地方政府它能够不合理地来动员资源,征地,来使用最廉价的劳动力,因此它能够大规模地吸引外来投资。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动力之一。”这也算是阅读中的意外收获吧。在大谈中国模式的时代,上述因素真是值得考虑,但同样的,也如黄宗智所说,“经济发展的奇迹和现在面对的社会危机,其实是来自同一根源的”,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未来的中国要更好地处理政府同市场的关系,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正在经历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