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美国最伟大、最受尊崇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2:关系决定命运》之著作。使我重新认识到不抱怨和改善关系的重要性,关系是一种需要,还能带给我们很多东西。是本励志巨作,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据悉奥巴马、李开复、冯仑、张德芬感动推荐此书!
我们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与父母之间、与朋友、与兄弟姐妹、与爱人、与同事或者与某位萍水相逢之人,你决定着关系的路线。是你,不是上帝,不是其他人,不是你的命相,不是命运,不是职业、年龄、种族、教养,也不是你有多少钱,决定了你的关系走向何方。关系现在是,而且将来会一直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最大的难题,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在各种关系中,实现爱、平和、喜乐,使人生变得美好而圆满。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人是关系中最大的难题。他人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但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挑战。或许你觉得自己是关系中的受害者,无力去改善它们;或许你觉得自己正被困在消极、不快的关系当中,无法解脱。但事实 并非如此,你既非受害者,也没有被困,你完全可以改变你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萍水相逢之人的关系,并从中享受到极大的乐趣。你学习这些新技巧的过程,就会有很多人为你所吸引,他们会觉得你热情、无私、乐于助人、讨人欢喜等等,在别人眼里,你具备很多高贵的品质。同样,你也能在现有关系中,将对方身上的这些美好品质引导出来。不要再去抱怨别人如何对待你了,这样你就会创造出很多正向的经历,给自己带来神奇的转化。我们用思维创造了生活,而语言又反映了我们的思维和想法。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积极乐观,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有时,人们觉得自己已经努力朝好的方面想了,可实际上,大多数人依旧悲观沮丧,他们不断地抱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消极思考的倾向,最终导致了各种令人不快的关系。“不抱怨运动”是一场蓬勃发展的、非盈利性的活动,旨在 为个人和组织机构提供资源,帮助人们摆脱抱怨,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你或许会想:“有些关系真的很让人苦恼,所以为什么不抱怨呢?”这样可以让我们把不良情绪都释放出来,不用再把愤怒都憋在心里,这不是很好吗?可事实正相反,抱怨并不能带给我们安宁和解脱。或许,为了不让自己在关系中苦苦挣扎,我们可以放弃它们,让自己一个人自力更生、孑然一身不也很好吗?很遗憾,我们没有这个选项。我们需要同他人建立关系,关系不是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一种“必需品”。你有能力改善一切关系。
抱怨会扭曲、削弱,有时甚至会破坏那些对我们的幸福安宁至关重要的关系。当我们开始抱怨时,就会忽略对方曾吸引我们的品格,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缺陷上面。如果你已准备好,要把那些地狱般的关系变成和谐的关系,把互相侮辱的关系变成一种“不抱怨的关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关系或沟通,不仅仅是指两个人之间表面上的简单互动,它更为复杂和深奥。沟通为我们提供了描述他人的最初“素材”。而他人也会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看法,进而根据我们的看法作出相应的反馈,这些都是在潜意识里一瞬间完成的。我们一直都在重复着这种行为。
首先,想想你十分欣赏的一个人,这个人什么地方吸引你?当你看见他或者想起他时,心里会如何描述这个人呢?一些美好的词汇,比如真诚、乐于奉献、善良、谦虚、乐观、无私、快乐、博爱等等,是否会在你脑海里出现呢?接下来,再去想一个让你十分厌烦、听到他的名字就恨得牙痒痒的人。他可以是任何人:前配偶、老板、邻居、政治领袖、某个名人,或者是同事,反正是你不喜欢的人就行。然后问你自己:“我是如何向自己描述这个人的呢?”要坦诚一些,不管答案是什么,都不要刻意地去检查或评价它们,让这些想法自由地从头脑中迸发出来。这时你再问自己,讨厌他们什么呢?是他们很粗鲁,还是坏心眼、自私、武断、冷漠、不道德、自以为是、愚蠢、痴呆或者懒惰?现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会不会你最珍惜、最喜欢的那个人,却是其他某个人心里最讨厌的呢?而你心里的那个讨厌鬼却是别人最珍惜的好朋友呢?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你经常会向自己描述不同的人。明白这一点,就能帮你把很多复杂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关系分解开来。想想某个你很讨厌的人,问问自己:这个人会不会有爱他、欣赏他甚至是珍惜他的朋友和家人呢?如果你是个诚实的人,那答案肯定是“有”;再问问你自己:那这个人的妈妈/爸爸/爱人/姐妹/兄弟会怎么形容他呢?在你的头脑里勾画一位这个人最大的支持者,再设想一下对方会怎么跟自己描述你很讨厌的这个人。哦!这真的很困难。我们的头脑和思维一点也不愿意往那儿去想,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个人直接抹去。他们是“坏人”,我们是“好人”,这么分类方能让我们感觉舒服一点。但是为了拥有一种“不抱怨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明白,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最终取决于自己心里给对方的评价。不过你不必非要从描述对方开始,你只要记得将那些复杂的关系拆解开来,并且经常审视自己对关系对象的看法就可以了。我发现我不需要再为自己辩护,证明自己的实力,取而代之的,我会询问他的意见和看法,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倾听。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的关系也改善了。你想改变别人吗?你做得到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不能改变别人,而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做一些积极的沟通。健康、愉快的关系不是利用各种手段去操纵别人,这种靠耍心机,玩手段得来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想要建立一种“不抱怨的关系”,不在于你学习如何去做这样的事,而在于学习如何去成为这样的人。想要改变别人,你先得改变你自己心里对他的看法,一切转变都要从这里开始。在你所有的关系里,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在与他人的每一次关联当中,有什么是一直不变的吗?答案就是——你。
“你”是每一种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把“你”从关系中抽离出来,那这种关系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你能通过改变对别人的看法去改变你们的关系,那么关系的基本动力也会发生变化。你可以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等待、去抱怨,坚持认为别人毫不领情,白费力气去改善关系,最后一无所获;你也可以试着去改变对他人的成见,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们相处得越来越愉悦,那么你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努力为双方的关系创造出新的奇迹。
总之,你对别人的态度,最终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你可以去分辨别人的出现能否帮你的灵魂得到升华,能否帮你感受更多的欢乐和人间的美德,能否让你发现自己的内在美和更多不平凡的事。但是,如果他们帮不上你,也要祝福他们,不能对其妄下定论。
分辨和评价是不一样的。分辨,是让你测定什么东西能够保护你、满足你,并给你带来快乐和幸福。而评价,来自于你内在的需求,你要通过评价来证明你所做的决定是对的。评价只不过是在为你的决定寻找一种证据。当你发现自己的决定可能不正确的时候,你就会用评价和愤怒掩盖内心的不安,让别人以为你是对的。如果你真的想改善你和别人的关系,就必须要承认,“你”才是各种关系中最主要的因素。你和别人的关系是你对他人看法的一种反映。你可以向自己讲述一些关于别人的不同的故事,试着去改变对别人的看法,把别人列到你的“乖孩子”名单里。这样,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改善。
■要想改变一个人,首先,你就要改变自己对他的看法——这是改变别人的唯一途径。
■你经常会向自己描述不同的人。明白这一点,就能帮你把很多复杂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关系分解开来。
■一个人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我们的思想让他们变成了好人或坏人。
■想要建立一种“不抱怨的关系”,不在于你学习如何去做这样的事,而在于学习如何去成为这样的人。
■你可以试着去改变对他人的成见,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和对方相处得越来越愉悦,那么你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努力为双方的关系创造出新的奇迹。
■当你觉得自己的理由不够充分或者有些苍白无力时,你就会尖刻地指责别人,企图用这些激烈的言语证明自己是对的。
■你所说的话,只对你自己或是同意你观点的人起作用。
·不·抱·怨·行·动·
■选择一个和你关系很好,相处融洽的人,写下你对他的看法。
■再选择一个和你有矛盾的人,写下你对他的看法。
■思考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相处的那人个,他的朋友们对他有什么样的看法。想象他最好的朋友、母亲或者崇拜者会怎样描述他,并把这些也写下来。
■下次你再和这个人产生矛盾时,积极地让自己去欣赏他、崇拜他,试着把他归结到你的“好孩子”名单里。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在和别人相处,都要问自己:“我是如何向自己描述这个人的?”
佛说:“眷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完全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会对它有很深的依恋。表面上看,我们的“世界”和别人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用思维创造了一些意义和关联,并把这些赋予到自己的世界当中。我们的世界是由我们的想法排列而成的一个连续性的故事。它看起来很真实,可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个寓言——是完完全全的虚构。
每个人所处的世界,都会影响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你可以想象一个分离舱似的房子正漂浮在太空中。它宽敞明亮,质朴舒适。而这个太空屋就代表着一种潜在的
“关系”。促使你们来到这个“太空屋”的因素有很多,任何能让你们相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这种关系的起因——也许你在洗衣店门口排队时,他就站在你旁边;也许你上课时他就紧挨你坐着;也许他是你的同事;或者由共同的朋友介绍你们相识⋯⋯不管是什么原因让你们走到一起,你们已经被聚拢到这个叫做“关系”的太空屋里了。这屋子有几面白色的墙,上面空空如也。不管你们在这里停留多久——几秒还是一辈子,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你们已经来过这个舒适、洁白、纯洁无瑕的“太空屋”了。
虽然你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可都还眷恋着自己的“故乡”——自己原来的那个世界。而且你们都带了一大堆照片,它们代表了你们喜欢和讨厌的东西。随着双方在这种关系中相处时间的延长,两个人都开始用照片来点缀房间,它们代表着你们相处的经历和对彼此的看法。如果你在对方身上发现了一些你喜欢的东西,就会往墙上钉一张让你感到开心、舒服或安全的照片;如果你觉得对方很无礼或不怀好意,你就会钉一张代表着
你受到伤害、威胁或愤怒的照片。这样时间一长,原本空无一物的墙上,就会钉满了各种情绪的照片。不仅如此,当别人贴上新照片的时候,你也会毫不犹豫地贴上一张,去反馈他照片里的内容。渐渐的,你会发现,你已经不再去关注对方了,只是按照那些图像来决定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和对方之间的关系开始反映墙上那些图片的内容。现在,你所看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你俩贴在墙上的那些照片。你们不再是这个原始环境里的精彩、独一无二的个体,成了两个机器人,只会机械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你该怎么做呢?从“太空屋”里弹出来,摔得粉身碎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明白,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些照片的结果,你们都在持续、无意识地参照里面的内容,最终导致了这种结局。
当别人对你不满时,你可以对自己说一句:“那只不过是他挂在我们关系里的一张照片罢了。”或者“那只不过是他挂在自己脑子里的一张照片罢了。”这样做,会让你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让你卸下“武装”,驱散那种想要以牙还牙的冲动。这句话将各种经历去人格化,包含着强大的力量。
当别人对你不满,在你们的关系中悬挂了一张诋毁你、轻视你的图画时,请你也悬挂一张画去回应他们,但是要挑选一张理解宽恕的图画,让对方知道你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能够体谅他们的作为。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一些宾馆里,人们不仅要挂一些图画,还会用螺丝把图画固定到墙上。我们也是一样,不仅在所有的关系里都张贴了图画,甚至还把图画牢牢地固定在“墙上”。如果它们只是一种“仇恨的标记”,时刻向你提醒那些不快的经历,那么你就可以考虑把它们拿走或替换掉。总是去看那些消极、痛苦和有害的图画,只能加重你在关系中的痛苦和不适。
当你和对方发生了摩擦,让你感到愤怒和不满,那么就有义务去释放这些情绪。这正是宽恕的精髓所在。宽恕可以定义为“放下仇恨”,它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它要求你将那些对过往消极经历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你不需要跟对方说什么,只要把你脑海中的那些“图画”拿走就可以了。
想要宽恕别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问自己,那些愤恨和不满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在神恩还未展现,疼痛依然深刻的时候,问自己,是哪些经历让你成长,为你指明了方向。然后开始学会感恩,去感谢那些伤痛。
一开始,你的思维可能会拒绝这样做。宽恕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它却能让你在关系中寻找到快乐和成功。
用你的宽恕忘掉过去的一切。在很多关系中,一方对他在之前关系中积累的怨恨耿耿于怀,在建立了新关系之后,还把这种怨恨投射到新的关系对象身上,使当下的关系越变越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把那些图画从墙上拆下来,放下它,烧掉它,总之,请释放你心中的仇恨。
所有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如果你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矛盾都是由误解引发。沟通双方有义务用一种清晰而有条理的方式传达自己的信息。一味地抱怨别人“没有在听”只不过是在推卸责任。一位家庭治疗专家,跟我分享了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技巧,它分为三个步骤,由两人共同完成。第一步:由一个人先做一段陈述。第二步:由另外一个人向说话者解释并复述这段话。第三步:如果说话者认为收听者已经完全明了,那么两人就角色互换,再把这三个步骤重新演示一遍。假若之前存在分歧,这是一个澄清事实、促进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欣赏彼此的共同之处,对于彼此间的不同,也要欣然接受。
■为现实而争论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别人对你不满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说一句:“那只不过是他挂在我们关系里的一张照片罢了。”或者“那只不过是他挂在自己脑子里的一张照片罢了。”这样做,会让你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让你卸下“武装”,驱散那种想要以牙还牙的冲动。
■如果你和对方发生了摩擦,让你感到愤怒和不满,那么就有义务去释放这些情绪。这正是宽恕的精髓所在。宽恕可以定义为“放下仇恨”,它是一个内在的过程。
■不愿宽恕就好像扔出一个沾满污物的回旋棒,它在飞行的过程中,会沾上更多的脏东西,可是最后它还是要回到你手里。仇恨越深,作用在你自己身上的消极能量就越强。
■当你可以看透那些痛苦的过往,并且真诚地跟对方说一句“谢谢你给了我这种经历”时,你就知道自己已真正原谅此人了。只有拒绝争斗,才可能不再遭受他人攻击。
·不·抱·怨·行·动·
■当你跟别人意见不和时,问你自己:“我们怎样才能以一种和谐一致的方式相处下去?”让这句话成为你的箴言,并在头脑里不断重复它。
■不管何时,一旦你发现自己和别人在现实问题上有分歧,简单地向别人说一句“我尊重你的观点”就可以,然后就不要再去想它。有必要的话,多重复几次。
■在内心清点一下你遇到过的人,过去的、现在的都算在内。当你在回忆他们时,会不会有生气或不安的感觉?如果有,就试试我在这章里讲过的那个宽恕练习。
■找一个人和你一起做“SAY, REPLAY,OKAY”的三步法练习。两个人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三个步骤。以后你再和别人争论时,就试一下这个方法。
只有乐于听取他人的意愿,你的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在付出和得到之间有一个“黄金法则”。在《马太福音》中,主耶稣告诉信徒:“无论何事,你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这个法则不是要我们斤斤计较,不是要我们向曾经宽容或怜悯过的人索取回报。而是上天会平衡我们的“施”与“得”,让我们在付出之后得到应有的回报。
■抱怨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将人们困于问题当中,使他们沉浸在失意、沮丧中,无法自拔。
■在各种关系中,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常做的就是抱怨自己的“遭遇”,而不是清晰地表达意愿——抱怨是腐蚀关系基础的罪魁祸首。
■“您可能不知道⋯⋯”是个很神奇的句子。在你向他人表达你的需要,陈述不满时,它能让你的评价听起来不针对任何人。
■直接而且只和能解决问题的人谈话,可以为你提供一条不用抱怨就能实现目的的捷径。
■如果你正试图消除与他人之间的隔阂,那么一定要十分注重言语的作用和影响。你的言语要像鸽子落到树枝上一般轻柔,而不能像砖头砸碎玻璃般粗暴。
■只有乐于听取他人的意愿,你的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
·不·抱·怨·行·动·
■在下一个24小时里,记录你有多少次用抱怨,而不是询问的方式来向别人展示你的需求。
■把你的需求和意愿写下来。然后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注意,你要把焦点集中在理想的结果上,而不是眼前的情况上。比如,你希望别人帮你打扫房间,你不能说:“你从来都不干活,要是没有我,这屋子早就成猪窝了。”你或许可以这样讲:“嘿,老兄,我需要点帮助,你能不能负责每周洗三次衣服并且打扫一次屋子?”
■当有些事情打扰你时,你可以说:“您或许还不知道……”用一种中立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
■说出你的要求,不要害怕被拒绝。你会惊讶地发现,当你礼貌地询问时,人们还是很乐意配合的。试一下这样说“我需要……”和“能请你……吗?”
■下个星期每天都要想想前文中的杰瑞。把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不要再坚持让别人看你最喜欢的电视剧或电影,而是去看对方喜欢的。不要把这当作一种负担,也不要期望有什么回报。用日记把你的感觉以及这种行为带来的积极转变记录下来。
人们抱怨工作环境,是一种手段,可以转移上司的注意力,别将焦点放在自己的糟糕表现上。他们一再对工作条件作出负面评价,表明自己是被迫工作的,如此一来,即使成效低于标准,他们也能逃脱责罚。
■不管到什么时候,赞美别人都不会错。赞美一定要真诚,要发自内心,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是挖苦和试图控制他们。
■人们之所以抱怨就是为了把自己从某种责任中解脱出来。他们觉得只要对现存问题发表一些消极的评论,就能让他们摆脱积极解决问题的责任。
■唯一能为你的幸福和人生负责的人,就是你。你拥有无限的潜能,去为自己的幸福作出回应。
■不要让他人那些消极能量影响到你,就算是对方先挑起“战争”,你也不一定非要去响应,他们之所以要批评你,只不过是想以此来膨胀自己的消极形象,给自己找点安全感罢了。
■很多时候,你抱怨别人在哪方面做得不好,并试图证明自己在这方面更具优势时,就说明你已经在这方面感到自卑了。
■在各种关系中,人们会用抱怨把你拉到他那一边,让你和他站在一起,以便让他拥有赢得别人的力量。
·不·抱·怨·行·动·
■列出你常常抱怨的事情,并写出抱怨是出于以下哪种动机:
G et attention 寻求关注
R emove yourself from responsibility 推卸责任
I nspire envy 引起艳羡
P ower 操纵的力量
E xcuse poor performance 为欠佳表现找借口
注意,以上项可复选。
■倘若不是通过抱怨来满足上述需求,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下你想说的话和想做的事。
■你百分百能够改变自己在关系中的形象,并由此改变关系的进展。举出你认为颇具挑战的关系,若要关系中的挑战因素不再出现,你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做到?一一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