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哪里?未来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作为研究改革的专家,迟福林教授开出的药方是“需要尽快推进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第二次改革”、“我国实现未来30年的可持续发展,出路在于推进第二次改革”。迟福林教授的新著《第二次改革》,与他已经出版的众多改革论著一样,赫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正像书名所昭示的那样,这本书提出并能够全面论述了"第二次改革"这个命题,向读者提供了认识中国未来30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视角。他的相关言论和观点随着《第二次改革》的热销,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第二次改革》中迟福林教授有提到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让我们看到,金融危机对中国挑战,从表面上看是保增长的问题,但是更深刻地看,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挑战是更深刻的,就是说我们现在这样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这就需要我们从改革中找出发展新阶段新的发展方式。
迟福林教授认为第一次改革和“第二次改革”是联系和发展的关系,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离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实际体制有一个过程。但是为什么要提出“第二次改革”,因为“第二次改革”是在第一次改革基础上形成的,我们更强调改革如何适应这样一个时代趋势来在第一次改革基础上,更有所作为。比如说,我们仅仅强调如何破除计划体制的影响,看来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和今天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安排。所以“第二次改革”不是否定之否定,是在第一次改革基础上强调“第二次改革”阶段性的特点,阶段性的目标,阶段性的任务,这样使我们把改革这样一个长的过程,更好更顺的推进下去。
在《第二次改革》中,迟教授多角度的提出了“发展阶段变化论“。迟福林教授认为,在当代中国,任命权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但是这对矛盾的阶段性日益显现,在现阶段,这对矛盾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的约束的矛盾,二是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有的时候,作者又将上述两队突出矛盾描述成四对具体矛盾:其一是经济持续增长同环境资源约束的矛盾,其二是经济增长同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得的矛盾,其三是公共需求变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矛盾,其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公共治理建设滞后的矛盾。在迟福林看来,虽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但是这一主要矛盾在现阶段的表现形式不能不加以重现,它是第一次改革成绩与问题的综合体现,是第二次改革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这种分析,就使得第二次改革不是立足于抽象的概念,而是植根于具体的国情,因而拥有了深厚的基础。
《第二次改革》给人们关于中国未来30年强国之路的全新的思考方向,也给了众多管理者关于管理改革的思考。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改革的路径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